K=0.5bS+0.66bZ=0.5×0.3+0.66×0.3=0.35m

接触线交叉的位置处在线路中心线延伸部分0.35m处且与正线的间隔为0.15m。支持装置Ⅰ标志BI处x=18.5m (四舍五入到下一个半米) 是依据表6.5接触线交叉点BK与支持装置Ⅰ间的最小距离得出的。

—正线上支持装置Ⅱ的确定: 即使是在温度引起长度变化的条件下,支持装置Ⅱ所处的位置也应保证接触线的配件不会进入无线岔空间。侧线上支持装置Ⅱ应有横向净距以及从分支轨道相对于正线支持装置的净距,也就是到BF位置交叉点A的距离至少为4.5m。加上支持装置Ⅱ处两腕臂之间距离的一半0.6m也就得到了最初的lSKS的支柱位置,大约为5.5m。最好将支持装置Ⅱ设置于正线上以便使接触线的拉出值为零。

—正线上支持装置Ⅰ的确定: 从正线上的支持装置Ⅱ上画一条直线,通过接触线交叉点到标志BI。这样就可以获得正线上接触线支持装置Ⅰ的数值,当跨距l1=47.5m时,其拉出值为0.2m。

—侧线上支持装置Ⅰ的确定: 正线上支持装置Ⅰ的位置确定之后即可确定侧线上支持装置Ⅰ的位置,相对于侧线其接触线的拉出值为0.55m。

—侧线上支持装置Ⅱ的确定: 从支持装置Ⅰ上朝道岔终点画一条直线A并通过接触线交叉点。在A与B-C线的交叉点可获得侧线支持装置Ⅱ的位置,其接触线的拉出值为0.10m。位置C标出了侧线上支持装置Ⅱ的允许拉出值为0.3m,横向净距为BF。侧线上的支持装置Ⅱ只能位于B和C之间或当横向净距BF较大时位于一条平行线上。

—平面布置参数的检测: 跨距的检验表明得到的跨距l1 =47.5m小于跨距限制值65m。在支持装置Ⅰ和Ⅱ区域不会产生不希望的接触压力。正线上的支持装置Ⅱ不允许侵入到无线夹区。已经检验过受这种影响的移动情况。这取决于支持装置Ⅱ与无线夹区外缘与正线中心线交叉点A之间的距离。实例中支持装置Ⅱ到最近的中心锚结的距离为450m、 线胀系数α=17×10-6K-1、温度范围取一半 (接触网系统Re250型的△=50K)。正线上支持装置Ⅱ的移动LW=L·α·Δ=0.38m。

正线上支持装置Ⅱ的接触线配件的移动为0.38m,大大低于△LSKS=4.5m。对于侧线上锚段长度较短的接触悬挂,侧线上的支持装置Ⅱ的移动可以忽略不计。 必须根据图6.24对标记BU处的两条接触线进行安排。接触线拉出值的选择也是这样。 必须满足支持装置Ⅰ处受电弓只与一条接触线相接触的要求。接触线交叉点与支持装置Ⅰ之间的距离x为18.5m,与表6.5中的数值相符。

—受风偏移的检测: 受风偏移检测给出如图6.32所示的虚线。在风力作用下,正线和侧线接触线在正线和侧线中心线处位移并可能导致在支持装置Ⅱ与接触线交叉之间受电弓过渡转换故障。补救的办法是将正线上支持装置Ⅱ的接触线拉出值增加到1.32m (图6.33中D点)。从正线支持装置Ⅱ上画出一条直线通过交叉并使其横向位置为-0.10m,这样得出正线上的支持装置Ⅰ在位置BI处,其横向位置为-0.20m。侧线上支持装置Ⅰ则处于距侧线中心线0.55m处。从此支持装置处画一条直线并通过接触线的交叉点。出于对风力条件下接触线位置的考虑,侧线上支持装置Ⅱ位于C位置。跨距l1增加到50m且正线上支持装置Ⅱ的位移从D到E。正线上支持装置Ⅱ的位置也在跨距内移动了50m。接触线交叉位置也稍微向PE方向移动,对所选方案来说处于距线路中心线0.15m处。这满足0.5bs的条件要求。交叉位置处于距侧线中心线0.20m处。在接触线交叉区域侧线的接触线不会超出emax所允许的范围。

图6.33 标示有无线夹区运行轨迹的EW60-1200-1:18.5的接触网平面布置图

(适用于德国铁路Re250接触网系统)

图6.34 挪威干线铁路渡线采用无线夹区的典型接触网平面布置

—之字力的检测: 使用式 (6.1) 可对支持装置Ⅰ和Ⅱ上接触线的之字力进行检测。对已选择平面布置在支持装置处的如下之字力 (N) 要检测是否在允许的范围80N<FH<2500N之内。

1.jpg

图6.35 不带辅助接触悬挂的简单无交叉式线岔

高速铁路所使用的带辅助接触悬挂的无交叉式线岔由三支接触悬挂组成。附加接触悬挂也叫辅助接触悬挂,它在道岔区引导受电弓方面所起的作用与图6.36所示的锚段关节处引导受电弓的方式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