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间的成层性。鄂西南地区由于挽近地壳不断间断性上升,同时其间出现间断性的相对宁稳期,宁稳期期间有充分的时间完成岩溶化作用,形成多级夷平面、阶地及其相对应的多层岩溶洞穴。地壳阶段性上升,排泄基准面不断下切,地下管道流亦随之不断相应下切,最底下的为近代充水管道(暗河),其上面留存前多期宁稳期形成的、多层被弃置的管道(洞穴),组合构成多层洞穴结构。
(2)岩溶洞穴(溶腔)的发育程度受岩溶层组类型控制。
(3)岩溶洞穴(溶腔)的发育受构造控制,明显地沿褶皱轴向(如五爪观暗河管道、八字岭牛 鼻子暗河管道等)、纵向张裂隙、横向张裂隙(如长鹰坝隧道、下村坝隧道的溶腔等)、层间裂隙(如大支坪隧道DK132+990等溶腔、白云山隧道DK42+187~+260溶腔等)延伸发育。
(4)大型洞穴的发育多与大型暗河系统有关,多发育于大型暗河与支暗河交汇的岸坡排泄区,是大型暗河洞穴系统的组成部分。如龙麟宫隧道出口溶腔、下村坝隧道进口溶腔、长鹰坝隧道溶腔等与白果坝暗河的发育历程有关,鲁竹坝2#隧道进口溶腔与长巴河伏流(暗河)发育历程有关。
(5)较大的洞穴多发育于两组强势裂隙的交汇处(提供发育的内部空间条件)、排泄基面强烈下切的河流(暗河)与支暗河的交汇处(水流交替活动强烈),如鲁竹坝2#隧道进口溶腔、龙麟宫隧道出口溶腔等。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