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洞穴(溶腔)情况
(1)DK42+187~+260洞穴(溶腔)。洞穴沿岩层倾向发育,走向SSE(隧道与其走向大角度相交),隧道纵向(纵断面)揭露的是洞穴的横断面,洞穴横断面宽73m(沿隧道纵向长度)。洞穴(溶腔)为全充填型,隧道揭露的空间全充填,钻孔控制隧道底部充填深度57.5m。充填物为块石土、碎石土、中砂等。从充填物特性分析,应为管道流冲积、洪积、崩塌混合堆积物(图2-32)。
图2-32白云山DK42+187~+260段溶腔剖面图
图2-33白云山DK42+630~+650段溶腔剖面图
(2)DK42+630~+650洞穴(溶腔)。为半充填型。洞穴走向SSE(隧道与其大角度相交),横断面宽(沿隧道纵向长度)20m,空腔(无充填)部分高度:隧底上方28m、隧底以下25~31m(共计53~59m),下部充填部分深度21m。经隧道基底工程勘探证实,充填物全为黏土夹碎石,其中隧底以下23.0~24.0m(标高419.72~418.72m)为粗砂。空洞周边岩体整齐未见岩体崩塌痕迹。从特性分析应属管道流溶蚀、冲(洪)积堆积物(图2-33)。
(二)洞穴(溶腔)成因
(1)DK42+187~+260溶腔位于落步淌漏斗(暗河入口)→纸厂湾暗河的上方,与纸厂湾暗河相对应。DK42+630~+650溶腔,位于望州坪(耗子洞暗河入口)→耗子洞(暗河出口)暗河径流的上方,说明它们的发育与暗河发育有关,是暗河发育历程中留下的产物。
(2)它们的堆积物都具冲积(中砂、粗砂)、洪积、崩塌堆积特性,说明它们与地下管道流(暗河)有内在的成因联系。
(3)上述两洞穴溶腔应是近代纸厂湾暗河、耗子洞暗河被弃置的管道腔体。由于地壳间歇性不断上升,排泄基准面不断深切,管道流(暗河)随之不断下切并不断保留被弃置的腔体及其原有堆积物(部分夹杂崩塌堆积物),即现时隧道遭遇的腔体及其堆积物。由于近代暗河下切及其保留的弃置腔体存在延续性,故弃置的腔体与近代暗河之间存在联系、沟通。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