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三关隧道全长13846m,隧道最大埋深600m。隧道穿越石马坝背斜及二溪河向斜。 背斜核部为志留系、泥盆系碎屑岩,两翼为二叠系、三叠系灰岩。其中,穿越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吴家坪组、长兴组,及三叠系大冶组、嘉陵江组等灰岩地层长度为8 772m,占整个隧道的63.4%;穿越志留系、泥盆系等碎屑岩长度为5 074m,占整个隧道的36.6%。隧道共穿越11条断层(图3-124)。
(1)隧道区岩溶强烈发育,地下水丰富,受构造控制,水动力模式主要为背斜山地分流排水型。共发育有6条暗河及管道流,其中,③号、④号暗河对隧道影响较大。
④号暗河长出水口位于支井河桥头,高程810m,长度10 540m,汇水面积8.35km2,测时流量233~762L/s,据访问,该暗河天旱时水量极小,雨季水量较大且泉水浑浊,受季节影响较大。推测该地下河主通道在DK129+600附近从野三关隧道上方约50m处穿过。
③号暗河位于野三关隧道斜井上方附近,发育于石马坝背斜核部二叠系茅口、栖霞组(P1m+q)的灰岩层中,两侧受二叠系吴家坪组(P2w)页岩阻隔,呈带状分布。暗河起于石马附近的旺碑冲洼地,经水洞坪、发屋湾、小儿坪,在苦桃溪中排出,暗河出口标高1 050m,高于隧道250m。暗河呈南西走向,在隧道上方斜穿隧道,长5km左右,总体水力坡度6%~7%,补给区域14.57km2。2003年9月~2004年8月观测到的暗河流量为0.2~32万m3/d,流量动态变化大。③号暗河岩溶水的流量动态与降雨关系密切,对降雨的反应非常敏感,一般在中、大雨后10h内,暗河流量开始增长,1~2天后地下水流量将会恢复到正常值。岩溶水的流量动态变化大,衰减速度快。
从整体看,野三关隧道由于上部相对隔水层的阻隔,隧道的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相对较好,发生大规模突水突泥的地段相对较少;可能发生突水突泥地段主要在隧道中部,如F18断层和③号暗河影响地段(DK124+300~DK126+000),以及出口段(DK129+000~DK130+049),特别在隧道出口附近可能遭遇④号暗河,可能发生大规模涌突水和突泥。另外在断层破碎带附近,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附近也可能发生较大规模的涌突水和突泥,并引发环境地质灾害(图3-125)。在施工中必须采用封堵、排水、防渗等工程措施,强化地质超前预报,确保施工安全,并制定好地质灾害处理的预案措施。
图3-124野三关隧道水文地质图
图3-125野三关隧道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预测隧道最大涌水量为429 064m3/d,正常涌水量为114 747m3/d。
根据钻孔的地下水位,DK116+750~DK118+825段隧道洞身以上水头高度约为60~100m,DK118+825~DK129+400段隧道洞身以上水头高度约为200~300m。应注意高水压对隧道带来的影响,加强抗水压衬砌。
(2)野三关隧道采用了EH-4、V5、GDP-32等物探方法探测深部岩溶发育情况,各种方法的综合电性显示,野三关隧道存在着多处低电阻岩溶异常,可分为浅部溶蚀异常和深部异常,浅部异常大都与地表溶蚀洼地和地表塌陷区对应,深度一般在100m左右,对隧道工程一般不会形成大的隐患;深部异常大部分与断层有关,且与浅部溶蚀存在连通关系,对隧道工程存在一定的影响。下面主要针对深部异常分述如下:
DK116+425~+600,EH-4分别在DK116+425隧道洞身、DK116+500洞身下方、DK116+550洞身上方和DK116+600洞身下方约70m处存在小的低阻异常,其他方法没有反映,由于位于洞身或距洞身较近,应引起重视,可作Ⅱ类异常考虑。
DK116+800~DK117+300,EH-4在DK116+975的洞身及下方发现小的低阻异常;V5分别在DK116+850、DK117+000和+200的洞身处,发现有低阻异常存在,其中DK117+000的异常与EH-4的异常基本吻合,应是较可靠的岩溶异常。另两处其他方法没有反映,但由于位于隧道洞身,也应引起重视,可作Ⅱ类异常考虑。
DK117+730~DK118+150,V5分别在DK117+820和DK118+150的洞身处,发现有低阻异常存在,其他方法没有异常显示,DK117+820处异常有可能是柳山拐断裂破碎带引起,可作Ⅱ类异常考虑。
DK118+300~+875,EH-4在洞身上方约100m处发现小的串珠状的低阻异常带,分布在煤系地层中或与上覆下伏岩层的接触面附近,有可能是含煤不均匀所引起,应不会对隧道造成大的危害,可作Ⅲ类异常对待。
DK119+100~+250,EH-4在100~250m的深度范围内发现较大的低阻异常区,位于大冶组底部岩层界面附近,GDP-32在其上部有与地表连通的低阻异常,地面发育有溶蚀洼地和塌陷区,因此可能是与地表连通的较大溶蚀区,应属Ⅰ类异常,但距洞身有近300m的高差,异常在隧道断面上没有向下发展的趋势,对隧道应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DK119+750,GDP-32在隧道上方约150m处的栖霞组低阻岩层中发现一处孤立的低阻异常,其他方法没有反映,有可能是溶蚀异常,可作Ⅱ类异常考虑。
DK121+000~+250,沿F12断层,GDP-32出现大片的低阻异常区,与地表岩溶发育区连通,向下顺断层呈“V”字形延伸,异常中心位于DK121+200埋深约150m处,应是与地表岩溶连通的较大型水平发育岩溶管道的一部分,低阻异常顺断层分布,说明断层是一条良好的地下水运行通道,沿断层有岩溶发育现象,由于隧道洞身位于碎屑岩地层中,上部的岩溶水主要通过断层和断层破碎带对隧道产生影响。DK125+250处隧道下部的低阻现象应为下伏低阻碎屑岩层所引起。
DK121+250~DK124+000,在背斜核部及两翼,GDP-32出现沿背斜形态成层状分布的低阻异常区,应为低阻岩层所引起。
DK124+000~+200,EH-4分别在DK124+50的洞身附近和DK124+200的隧道上方约200m处发现低阻异常,洞身附近的异常位于石炭系的碎屑岩层中,傍测线上的对应异常与F17断层共生,应是富水的断层破碎带形成的异常;隧道上方的异常位于栖霞灰岩地层中,是一断层伴生的岩溶异常。GDP-32在DK124+130隧道上方约100m的栖霞地层中发现一个大的低阻异常,也是一个断层伴生的岩溶异常,与EH-4在DK124+200处的异常有可能是同一地质原因引起,由于伴随断层产生,有可能在施工过程中造成透水突泥现象。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