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宜万铁路隧道实际探测情况,对岩溶异常的雷达波形特征实例分析如下。

一、隧底典型岩溶异常特征

(一)大型非充填岩溶空洞

图5-32和图5-33为长鹰坝隧道进口DK238+770~+870雷达时间剖面图。在DK238+795~+810发育有一大型岩溶空洞,溶腔横切线路中线,在线路中线下溶腔顶板最浅处埋深仅6.5m左右。图5-32为开挖揭示溶腔未进行工程处理时采用加拿大雷达进行探测得到的雷达图像,明显反映出该大溶腔形态,溶腔顶板及底板反射面在图中形成的双曲线弧形清晰可见,反射波能量极强。

图5-32+770~+870EKKO42-100MHz雷达剖面

图5-33为该溶腔经施工处理后再次进行的雷达探测剖面图,探测时已铺隧底,并设置钢筋混凝土仰拱。从图中可以看出,溶腔顶底板反射面仍然清晰可辨,表明施工处理填筑的混凝土碎石层与完整灰岩层介电常差异较明显。

图5-33+775~+825SIR-20-100MHz雷达图像

(二)充填型串珠状隐伏岩溶

图5-34为高坪1#隧道某段的雷达图像,可以清楚地看出隧底隐伏岩溶的雷达反射波波形特征,后经钻探验证为发育串珠状、充填型溶洞。

图5-34高坪1#隧道某段雷达图像

从雷达图像分析看出,溶洞雷达图像特点是被溶洞侧壁、顶板的强反射所包围的弱反射空间,溶洞底界面的反射则不太明显,当溶洞为空洞(或充水)时,洞体内雷达波几乎是没有反射的直达溶洞的底界面;当溶洞充填沉积物时,其溶洞内的充填物根据物性差异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雷达波形式,大多数情况下其充填物为块石夹粘土等不均匀体时,也会导致穿过其中的雷达波形杂乱无章,若粘土或细密型碎颗粒状物含量较大,也可见一组较短周期的细密的弱反射,甚或导致雷达波损失殆尽,这也是判定充填型空洞存在的主要标志之一。

(三)溶蚀裂隙

隧底溶蚀裂隙发育与岩溶发育两种情况在二者规模都不大的情况下,有时是难以准确区分的,图5-35为高桥坝隧道DK227+520~+571段雷达剖面图,从图中可看出+550附近雷达异常明显,经钻探验证该处仅为溶蚀裂隙发育。

图5-35高桥坝隧道DK227+520~+571段雷达剖面图

可见,规模较小时溶蚀裂隙和溶洞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当溶蚀裂隙仅仅是充水裂隙时,由于裂隙周围岩石破碎、充水,因此在裂隙上形成雷达波的强反射。发展到近隧底顶部的溶蚀裂隙,也会造成雷达波同相轴的错乱。

二、隧道中典型干扰异常的特征

识别干扰波及目标体的地质雷达图像特征是进行地质雷达图像解释的核心内容。地质雷达在探测环境条件理想的情况下,可得到清晰、易于解释的雷达记录,但在环境条件干扰因素较多的情况下,地质雷达在接收有效信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接收到各种干扰信号,产生干扰信号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干扰有地面上四周的金属物体、地面上的架空电线、地面砾石或疏松体、地下异常的多次波等,干扰波一般都有特殊形状,有的易于辨别和确认,而对于隧道中雷达探测来说,由于干扰源更为复杂,辨别也相对较难,具体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随机放置金属台架

图5-36为隧道内衬砌台车干扰雷达图像。从图中可看出其雷达反射波呈双曲线状,多次反射波极强,双曲线两支延续宽度很大,拖着很长的尾巴,在台车正下方雷达反射波能量最强,振幅达到最大。可见,在衬砌台车处的雷达干扰波足以掩盖中小型地质异常体产生的有效反射波。

图5-36隧道内衬砌台车干扰雷达图像

(二)连续测量中地面不平

隧底雷达探测时,有些地段没有铺底,有些地段不太平整,采用连续采集方式,有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数据质量。测量过程中由于天线的晃动、转向、停步及经过铺底与未铺底地段的连接处,都会在浅部产生一些不规则的雷达图像。因此,资料解释中对一些不确切的雷达“异常”或明显由于浅部产生的“异常”,应在采集中注意记录这种情况发生的位置及地表环境条件,以排除虚假异常。

(三)衬砌非连续性施作

该种异常主要对应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为局部较小范围内未衬砌而两边均已衬砌引起的异常,其异常形式表现为在未衬砌段出现典型的弧状绕射波,未衬砌段中心位置为弧状绕射的顶点向下凹陷,两边对称;另一种情况为大段未衬砌环境与大段已衬砌环境的分界线,其异常形式表现为在分界线处出现典型的弧状绕射波,分界点中心位置为弧状绕射的顶点,分界点后未衬砌段雷达反射波同相轴整体向下凹陷,与分界点前已衬砌段同相轴形成一个台阶式错断,两边不对称。

(四)钢筋砼铺底

图5-37为隧底素砼仰拱铺底与钢筋砼铺底的典型雷达图像。其中,DK60+088~DK60+105为素仰拱铺底,DK60+105~DK60+130为钢筋砼铺底,可以看出二者雷达图像差异极大,表明隧底浅层所埋钢筋对雷达电磁波的多次反射极为明显,能量大振幅强,该种地段对地质雷达的干扰就较为严重,探测效果也要大打折扣。如果数据处理效果不明显时,不要勉强解释,必须结合地震单点反射等其他资料进行共同分析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