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以马鹿箐隧道PDK255+978溶腔突(涌)水为例,采用相关分析法进行涌水量预测。
一、水文地质条件
马鹿箐隧道全长7 879m,隧道最大埋深为660m,设平行隧道两座,相距30m。在地质构造上位于团堡-金子山复向斜之四方洞次级向斜的东南翼,主要出露三叠系嘉陵江组及大冶组碳酸盐岩地层,岩层倾向北西300°~330°,倾角较缓,一般为5°~15°。
隧道区位于小溪河暗河系统南东部的台原及斜坡补给区,发育箐口暗河子系统,箐口暗河子系统由东部云雾山台原和斜坡补给区来水,通过鸟腊河、小马滩河明流和相应的地下充水管道(暗河)汇入凉风洞,沿层面、节理裂隙至龙潭、蝌蚂口。
据龙潭、蝌蚂口长观资料,蝌蚂口暗河系统岩溶水的流量动态与降雨关系密切,对降雨的反应敏感,一般在中、大雨的第2天,地下水流量明显增长,第4天达到峰值。反映了岩溶水系统补给条件良好,径流通畅。
PDK255+978溶腔位于水量丰富的碳酸盐岩含水岩组-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1j)及大冶组(T41d)的接触带上。该含水岩组岩溶发育,岩溶形态为地下河、溶洞、竖井、落水洞等。溶腔处于岩溶水动力剖面分带的深部循环带之中。
PDK255+978溶腔岩溶水系统隶属于小溪河地下河系统上游箐口子系统的分支——小马滩地下河系统,小马滩地下河系统上游油竹坪岩溶台原、洼地区为补给区,集水面积共计14.59km2,其中岩溶水补给径流区(小马滩峰丛沟谷区)面积4.89km2,如图7-3、图7-8所示。
图7-3马鹿箐PDK255+978溶腔集水面积图
图7-8马鹿箐隧道PDK255+978溶腔A—A水文地质剖面示意图
二、涌水量预测
利用马鹿箐隧道泄水洞在2008年4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涌水量、降雨量数据,用SPSS〔SPSS 15.0 for Windows〕软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长观资料表明,一般在中、大雨的第二天,地下水流量明显增长,第4天达到峰值,所以首先选取当日降雨量(X0)、前1日降雨量(X1)、前2日降雨量(X2)、前3日降雨量(X3)、前4日降雨量(X4)、前5日降雨量(X5)与隧道泄水洞流量(Q)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当日降雨量(X0)、前1日降雨量(X1)和前2日降雨量(X2)的相关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降雨影响因素中,它们对涌水量的影响最显著,故选取这三个量作为自变量,建立与因变量(隧道泄水洞流量Q)之间的回归方程。
从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表7-12至表7-14)看出,涌水量与当日降雨量(X0)、前1日降雨量(X1)和前2日降雨量(X2)之间的线性关系密切,计算数据与实际数据拟合得较好,整个回归方程的实用性较高。
表7-12回归统计
表7-13方差分析
马鹿箐隧道泄水洞泄水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标准值)为:
Q=203.09+61.04X0+74.62X1+15.65X2(7-23)
式中:Q——涌水量(万m3/d);
X0——当日降雨量(mm);
X1——前1日降雨量(mm);
X2——前2日降雨量(mm)。
该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0.788,拟合度R2=0.622,显著性水平F=0.000,回归显著。
表7-14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系数
三、涌水量预测评价
建立样本回归方程并通过统计检验后,就可以利用样本回归方程进行预测。根据式(7-24),利用降雨量(前2日、前1日、当日)资料,即可对当日涌水量进行估算,图7-9为马鹿箐隧道实测流量与计算流量的对比图,计算流量曲线与实测流量曲线较吻合。
图7-9马鹿箐隧道实测流量与计算流量对比图
误差分析:为检验利用相关分析法评价隧道涌水量的实际效果,对2008年4月至12月19次涌〔突〕水计算流量〔上限值〕与实际峰值流量进行对比分析,如表7-15所示。表列数据表明,除7月22日因突水流量太大不能测量流量外,其余误差范围在0.5%~62.4%,其中,误差小于20%的7个,误差在20%~40%的4个,误差在40%~60%的4个,误差在60%~70%的3个。
表7-1519次涌突水峰值流量与实际峰值流量的误差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