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回家过年”的影响下,近30多年来,春运大军从1亿人次增长到2015年的37亿人次,相当于让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总人口搬一次家。

“春运”虽然能满足一部分人回家的要求,但毕竟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当“乡愁”是一张难买的车票,当“春运”成为“回家难”的代名词,于是乎众人便为回不了家而寻找着发泄对象,每年春运俨然成为了“舆论狂欢节”,铁路便首当其冲成为众矢之的,饱受“全民吐槽”。

“春运”年年搞,年年都难搞,春运难,难在铁路运力的硬短缺,难在短时间内过于集中的客流带来的压力,更难在民众的不理解。如果吐槽是因为铁路部门的不作为造成的尚可理解,但是近年来铁路部门屡屡革新,却依旧屡屡被黑,民众不断用“铁老大”这个带着浓厚的强势标签来表现出铁路部门“自以为傲”,将错误全怪罪在铁路。

客观地看,铁路部门为解决“一票难求”的问题作了很多努力,高铁的普及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提高了运输效率;实行车票实名制打击黄牛党,减少了公众的购票成本,避免公共资源被侵占浪费;开通电话购票、网上购票等多种购票途径提高乘客购票的便利性和舒适性,增开车次,提高运量让更多的人能踏上回家的路。

反观我们当中不乏对铁路有这样的要求的人:一、票必须便宜,同时必须好买;二、火车不能开得太快,还得保证我能按时回家;三、人人都有权享受铁路提供的低价福利,同时铁路还不能亏损。对于这样的要求,换位思考下是否有些严苛?

我们不能因为铁路部门某一点没做到甚至是没做好,而全盘否定了铁路部门这些年的努力,孰不知,少一点吐槽,多一份理解;多一点建议,少一点争议;多一份支持,少一分打击才是更加理性的表现。所以,别让“春运”充满批判的火药味,而应理性地看待“春运”,选择更多方式来完成自己的回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