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20多个小时的奔波和等待,失落和兴奋,39岁的你友生和她的六个云南老乡,终于完成了他们的第一次飞行之旅——因为买不到从上海回家过年的火车票,他们每人花了近2000元,在邮局买了回家的机票。(中国网1月31日)

看到这一新闻,笔者的第一感触是感动,最后开始反思。感动的是“故土”情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更何况是春节。反思的是火车票能不能好买一点,我们的交通组织能不能高效一点,特别是在春运时期。

漂泊在外一年,终于可以在春节的时候回到心心念念的家。确不曾想过,会有这么多的曲折艰辛。每年春运时,交通运输业都会很有默契的成为新闻热点。毕竟,作为春运回乡大军能否顺利返乡的运输保证,备受关注,也是可以理解的。“问世间票为何物?只叫归乡人生死相许。”这是前段时间网友对火车买票难的戏谑。

其实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些年,铁路部门也一直在努力。但是,这些年,某种意义上说,“吐槽春运”就像“吐槽春晚”一样,成为一种民俗图景。一票难求,满地黄牛,还有磕磕绊绊的12306购票网……若再加上15块钱的高铁盒饭、“站前杀鸡”等桥段,铁路在春运中,已成为不折不扣的“暗黑者”:再正义的举动,也会归零于运能矛盾的“痛楚”。

说这些的意思,当然不是要为铁路部门开脱春运责任。而是在春运这个公共话题上,须看到:第一,如果目光永远只盯在一种出行方式上,春运症结可能永无终结。铁路在延展,时速在提升,然而出行需求也在与日增加。此时,如果飞机票能卖得顺畅一些,价格不再那么“高高在上”,少些“去哪儿”的烦恼、少些“携程”式失联,又如果拼车合法化的步子能快一些,各种APP在集结民间出行资源上更给力一些,那么,也许有关“买票难”的新闻可能就不会如此炙手可热。

最后,相关部门该联动的还是要联动,该努力的还是要努力。比如,我们能否在我们航班误点上多一些应急措施?在票难买上,各种“余票”能不能多些渠道告知旅客?希望春运的“烦恼”能早日消除。(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