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老家过完春节准备返回长沙,却遇上汽车晚点,2点钟的票等到4点,班车才驶入车站。等得心急的几个旅客对着司机和车站工作人员一通骂骂咧咧,但司机的一番话却让旅客们安静下来。司机没有骂人,他只是心平气和地说,春运堵车晚点难以避免,况且在你们和家人团圆时,我们还在坚守岗位,请多一份理解,好吗?

司机说的话让人信服,也不得不让人产生敬意。春运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大迁徙”,我们在回家、返程路上,往往会因为人流的拥挤嘈杂、路途的遥远以及对家人的思念而“心慌意乱”,尤其是对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晚点更为敏感。不过笔者认为,面对拥堵和晚点,大家稍安勿躁,多换位、多理解,更需做到理性看待。

首先,从法理角度上来说,虽然按照《合同法》第二百九十条“承运人应当在约定期间或者合理期间内将旅客、货物安全运输到约定地点”之规定,似乎将“旅客购买了车票”与“列车不能晚点”划上了等号。但我们也应看到,法律对于“合理期间”尚无明确认定(也难以准确认定),运输部门只要尽到了告知义务并给出全额退票或免费改签的选择,便不能随意地认为运输部门违约。

其次,从晚点成因上来说,火车、飞机晚点多是恶劣天气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运行条件不具备,汽车晚点则更多归结于出行人数过多带来的拥堵,并非运输部门的工作失误、应对不力所致。我们为什么只埋怨列车晚点、旅客滞留的表象,却不会为运输部门想法设法抢修线路、转运旅客的默默付出点赞?运输部门虽是运输服务的提供者,却并非天生低人一等,就应该被挑剔云云。客观的说,无论铁路、公路还是航空,近年来在服务质量上的提升显而易见,买票的困难度逐渐降低,出行的舒适度大大增加,听民心、顺民意的措施越来越多,虽然很多问题依然存在,但说明运输部门对旅客确实做到了“用心”。

再次,如果一味对春运期间的晚点加以苛责,有可能会导致盲目追求正点、忽视安全的本末倒置。列车的安全运行,始终大于正点运行。春运期间,列车、航班密度增大、恶劣天气反复,如果不适当采取降速等措施,极易发生安全事故。没有充分安全保障的正点和为确保安全却造成一定的晚点之间,该如何选择?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从情感角度上来说,运输部门的员工不能像回家的旅客一样,我们在家中团圆,他们则要独自一人坚守岗位。所以,只要不危及旅客生命财产安全,他们出现的一些细微的纰漏,不应该被我们无限放大、口诛笔伐,他们的付出值得每一个人的尊重。

春运,为了共同的美好,愿我们彼此温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