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妮娜

我看到陈岱孙用钢笔写在北京大学稿纸上的《福建省闽侯县螺洲乡太傅陈公生平叙略》,第一眼就沉静下来。不是因为泛黄的纸、不紧不慢的陈述,也不是因为大师的字一个一个疏朗自在……

后来在许多个夜晚,我掉进民国的资料里,再到后来的写作,都会有一丝莫名的安静和缓慢,这让我觉得奇怪。我当时以为这是因为面对的是历史,是那个你慢慢体味就发现十分奇妙的民国……

陈岱孙的文章说的是自己的家族——螺江陈氏。明清两代,这个家族有108人中举,其中有进士21人,被称为“福州科举第一家”。陈岱孙笔下的太傅陈公——全名“陈宝璞。

陈宝琛是陈氏家族里的代表人物,20岁中进士,是皇帝溥仪最重要的老师,尊为“太傅”。溥仪撰写的第一副对联,就是为给陈宝琛祝寿所作,他称这位老师为“我的灵魂”。

足够骄傲,让陈宝琛时有任性。年纪轻轻为官,他意气风发,中国第一个上谏修铁路的帖子署名刘铭传,真实的作者是陈宝瑁他爱直言上谏,连慈禧喜欢的太监也不放过,是当年出名的“清流党”的主力人物。

这活法,足够骄傲任性。然而,“本命年不顺”——36岁的陈宝琛没有躲过这个民间的说法。1848年这一年,他在被连降五级后,自己请辞回了福州老家。

悲凉的调子有,后面直击人心的是,25年之后,61岁的陈宝琛再返京城,重新为官,然后陪伴溥仪,与晚清的历史、民国的风云一起载进历史——你看着历史,感叹陈宝琛最终都活得清醒自在,一世清白不毁,一生爱好紧随。

看这精彩的人生,我在心里敬佩了,然后一点一点再在各种资料里细究这个人,开始教育自己了。

传记和历史的书,对读书人最大的功用是生活教诲。写一本书更甚。我打算写这个人,对自己进行一次深深的教育。

最喜欢的是陈宝琛从大清中央机关被贬回老家后的那25年。深夜在卧室的地毯上看资料,感觉这人的事儿好有力道。自从开始写陈宝琛,我无意识地喜欢坐在地上看,这个人物让旁观者,一点一点低沉到尘埃里,又能暗自笑。

看到陈宝琛辞官回到福州之初,在山里建小房子“听水斋”。他在陋室,时时独祝那些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我曾经也应该有。

然后看到,两三年后,陈宝琛就开始做校长,办的是新学,然后做会长,管了许多校长……之后又修了福建第一条铁路,为修铁路筹资下南洋,生了病差点死掉……足够拼命,足够忙碌。

这是100年前现实版的励志人物,说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不管你遇到了多大的事,有天大的委屈,你也别不做事,而且还得扎扎实实地做事。

人拦得住人,但是事拦不住人。

这道理我喜欢。

我给书设定了3个章节:《羹》——陈家的私家名校式教育;《璺——陈宝琛这个人;《绅》——乡土中国数千年儒绅文化所积蓄出来的贵族精神。看到历史的移转,人生的起伏,也看到精神的脉络,很舒服地顿悟。

陈宝琛61岁重返北京后的故事,多数时候是舒畅的,这位可以享受在皇宫里骑马待遇的帝师,活出了自在适意,却又有一种别样的清醒。

他组织诗社,在皇帝赏赐的钓鱼台里和朋友作诗品画;他收集金石和藏书,因这爱好名扬天下。而当溥仪准备和日本人走时,他一次一次坚决反对,直到后来师生反目,溥仪不辞而别;伪满洲国建立后,他拒绝官职,劝学生“满洲也是中国”,然后独自离开。

他的清醒和智慧,在几十年后得到了验证。

他曾经任性,但是一直清醒,永远做事,他连把对诗书画的享乐,都当事来做。

任性一毛钱十一个,一文不值;实干一毛钱十个,一分价钱一分货。

扎扎实实活着,美丽人生。

你胸口的那股任性有爹妈给的,却常常连爹妈也劝不住,只有自己劝自己。

对自己任性最有力的规劝,是做事。

你写得最好的那本书,是常常教育了你的那本书。对我,就是这本《儒绅陈宝璺。所以,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