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刚

铁路因轨距的不同分为窄轨铁路、准轨铁路和宽轨铁路。准轨铁路的双轨间距为1435毫米,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沿用这一标准。宽轨铁路的双轨间距大于1435毫米。窄轨铁路的双轨间距小于1435毫米,有1000毫米、762毫米、750毫米等规格。以许昌为中心修建的禹郸铁路就是双轨间距为762毫米的窄轨铁路,它横跨豫东、豫中地区,近半个世纪以来为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53公里“小铁路”分7段修建

禹郸铁路因762毫米的轨距被许昌人称为“小铁路”,它西起禹州市,东至郸城县,包括支线在内全长253公里。1988年版《许昌地方铁路志》记载,这条铁路从1966年开始修建,共分7段修建,1983年基本完成,另有淮周支线和凤翅山支线。

最先修建的是许太段,1966年11月动工,1968年10月1日建成通车,全长99.42公里。这段铁路位于豫中、豫东平原,1966年设计时沿线有人口156万、耕地492万亩,是河南主要的粮油棉产地之一,但因交通不便,工业尤为不振,95%以上的房屋为草房。

1966年10月18日,许太地方铁路筹建会议在许昌召开,并成立了许太地方铁路修建指挥部。此后,各段均成立了指挥部。当年11月1日,工程全面开工,起点位于许昌市区文峰塔东北约40米处,终点位于太康县城关西南处。许太段沿线路基大部分利用废河堤铺设,只有扶沟县大新集(今大新镇)至太康段26公里占用了农田,设有16个车站,区间长度6公里至10公里不等,并在许昌机务段和太康站设置了转向设备。此后,许太段向东、向南延伸,通过太淮段、淮郸段和淮周支线通至周口和郸城。

许禹段1970年3月开工,1972年5月1日通车,全长53.92公里。许禹段大体呈东西走向,起于许昌市区文峰塔东北40米处,与许太段接轨,向北绕行许昌市区后一路向西至禹县县城(今禹州),并在城南五里堡设禹县站,出站后转向西南方向,经梁北至方岗的韩岗村,止于新峰五矿和吕沟矿。许禹段的线路特点是西接伏牛山麓、东入平原,山区地形以及地质情况均比较复杂,河流多、坡度大,韩岗以东还有3处明洞。

许禹段的建成大大减轻了煤炭外运的压力,为豫东的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此后,许禹段又向西延伸,通过韩神段和凤翅山支线抵达神公式镇。

老司机钟爱“三公里大桥”

禹郸铁路的管理机构多次变化。1983年,河南省地方铁路局归河南省交通厅管辖,禹郸铁路归河南省地方铁路局许昌分局管理。

一位曾经的窄轨铁路火车司机说:“1970年至1989年,我在机务段工作,是一名火车司机。”他说,禹郸铁路通车时内燃机车与蒸汽机车并用,内燃机车负责客运,蒸汽机车用于货运。最初,禹郸铁路上奔驰的内燃机车由当时位于许昌的河南省汽修厂生产,功率只有117千瓦,仅能拉5节车厢;1982年改用常州、石家庄两地厂家生产的279千瓦内燃机车,能牵引14节车厢。

禹郸铁路东西两线他都跑过,其中很多隧道、桥梁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最钟爱的是清公式河大桥。这座大桥为双曲九孔桥,全长109.6米,因距离许太段起点接近3公里,因此又被称为“三公里大桥”。

几十年来,这座大桥经历了多次大修。1971年,相关部门对该桥进行加固,桥拱上部加铺30厘米厚的混凝土,桥墩由圆柱形变为圆端形;1975年,相关部门用环氧树脂将桥身涂抹一遍,防止桥身出现裂缝。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该桥附近还是旷野,旅客每次经过都会被这里的风光所吸引:桥上是奔驰的列车,桥下是奔流的清公式河水,周边全是绿油油的麦田。

窄轨铁路将变身“大通道”

20世纪90年代,公路快速发展,干线铁路也多次提速,禹郸铁路的客货运输量均大幅下滑,曾经热闹非凡的窄轨铁路逐渐走向没落。为实现“重生”,禹郸铁路升级改造为禹亳铁路(准轨)的建设工程上马了。根据相关规划,禹亳铁路将从郏县向西延伸,在三门峡接陇海铁路和蒙华铁路;从亳州向东延伸,到达洋口港。因此,现在的禹亳铁路项目实际上已成为三洋铁路项目的一部分。

本文图片由朱小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