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老舍的小说《二马》曾被搬上电视荧屏,由陈道明、梁冠华主演;17年后,它将被搬上舞台,将于11月16日在首都剧场开启京沪巡演。该剧通过老马和小马父子与温都太太和小姐的爱情,展现上世纪20年代华人在伦敦的境遇。
出身贫寒的老舍自小常常流连于茶馆书肆听评书看唱戏,这成为他了解和学习通俗文学的主要渠道。老舍对底层民众的情感是真挚的,他了解风俗礼仪,深谙市井生活中的人情世故,更在文学创作中融入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二马》1929年创作于英国,是老舍回国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与《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一同奠定了老舍作为中国新文学开创者的地位。它并不含有太多悲凉的色彩,而是用细腻幽默的笔触,展现了中西交错的异国情缘和各自民族的个性。
该剧导演方旭曾接连将老舍的《我这一辈子》《猫城记》《离婚》搬上话剧舞台。方旭说,执导《二马》时,他首先思考的是这部创作于近百年前作品的现实意义。“我从老舍的嬉笑怒骂中看出人生的悲凉,从中西爱情的碰撞中瞥见了人际情感中永存的傲慢与偏见。”
方旭说,在整体呈现上,从原作中的幽默出发,以游戏的态度进行二度创作——以英文报纸为贯彻全剧的元素,所有的故事发生在一张英文报纸里,整部剧就是一部形式感极强的成人漫画喜剧和游戏。
老舍的女儿、该剧文学顾问舒济表示,对此次改编充满信心:“要看方旭在话剧舞台上,如何把《二马》的中英民族性里的褊狭与浮浅消解在笑声中。”
回顾老舍的文学作品,其文学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多围绕普通市民的生活来开展。在细节刻画上,老舍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往往成为我们审视传统、琢磨传统的光彩亮点:如对于传统中积淀的沉疴,老舍进行了不留情面的批判,对于部分市民的轻浮表现,他更是予以辛辣的嘲讽。总的来看,老舍的作品中形色各异的人物形象,为我们把握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碰撞提供了情感的天平。白 瀛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