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听过写毛笔字的声音吗?您没听错,就是书法家在挥毫泼墨时,笔、墨、纸互相摩擦发出的声音。我第一次听到翰墨的声音,是在1992年,那是我第一次有幸目睹恩师沈金泽先生现场挥毫泼墨。虽然时间已经过去24年了,但那一刻已经凝固、定格并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至今想起,依然感慨万千。

当时沈老师接过一位学生求墨宝的字条,内容是杨慎的《临江仙》,即大伙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只见沈老师右手掭笔蘸墨,左手拿着字条略微沉吟。少顷,他瞬间从砚边移笔,果敢落笔,刹那间就在雪白的宣纸上留下片片云烟。柔软的毫颖在提按顿挫、起承转合中跳动,字体流逸而出、情趣超然;浓淡干湿中,气势遒劲不可遏止。伴随着笔锋在宣纸上的连绵不断的“行走”,竟然听得我身上汗毛直立、头皮发麻。

事后,我询问曾在身边的师兄弟,问他们有没有我这样的感觉,他们都说没有。直到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就是我和老师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才有的感觉。

24年过去了,沈老师已进入耳顺之年,我也不惑有五了。从2008年开始,应朋友和学校之邀请,我开始兼职做书法老师。有时候和学生们互动,或者为他们示范写字时,常常会被问道:“周老师,为什么您写字有声音,我们却没有?”我淡淡地一笑,说道:“只要你们多写多练多读帖,日后写字也会有声音。声音,刻意是求不来的。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声音会不请自来的。”

曾经有本书里写道,一位资深音乐人用高倍录音机将翰墨的声音录制下来,并放大处理。播放出来有惊人的发现,其韵律之美不亚于高山流水;其音质之浑穆不逊于黄钟大吕。对于“眼根”来说,是黑与白、浓与淡、疏与密、快与慢的艺术;而对于“耳根”来说是渔舟唱晚,是平沙落雁,是梅花三弄,是《命运》交响曲。

记得在《书家必携手册》中有“杀纸”一词。之前我百思不解,后来回忆到老师挥毫时发出的声音才恍然大悟,方知道“杀”字不作牺牲或失去性命来讲,而是挥毫时发出的摩擦声。因为文人们本来喜好浪漫与联想,所以干脆就创造出“杀纸”一词。让书法艺术的“满园春色”的词汇再添一支奇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呼吸与心跳,每位书家的作品亦是他们的“脑电图”。“心手双畅”和“物我两忘”是书家们的高级境界,而翰墨的声音,正是发自每位书家的“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