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阅读,是人们学习新知、拓宽视野、获取信息的常见形式,而且往往带有量力而为、顺其自然的特征。人们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温故知新,而且还能凝练定力。

</b>

如今,文凭降格为就业的 “敲门砖”,阅读已不足为“稻粱谋”。当闲适的读书活动成为一种自觉,一种生活情趣,功利性的读书倾向日益淡化。这时的阅读,已然有别于传统的寒窗苦读,更多的是出于滋润心灵的需要,为愉悦身心而读。

我的阅读经历始于 “文革”时期。那时, “为革命而学习”成为时尚口号。日常所见,除了领袖著作之外,也就是鲁迅等极少数文化人的作品了。

但是,人们对书籍的渴望是 “绞杀”不了的。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公开场合被批判挞伐的 “封资修”大毒草,私底下却 “薪火相传”。年轻人对“禁书”的好奇心,更是让阅读的“暗潮”涌动激荡,无法禁绝。在初中阶段,我就曾从同学手中借到了 《苦菜花》 《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多本 “禁书”。入夜,躲在自家的煤油灯下经常看书到半夜;上学,在课堂上也忍不住偷偷翻阅。有一年的春节期间在乡下走亲戚,我居然有幸见到了一套繁体字的竖排本 《三国演义》。在那个书刊凋敝的岁月,那就是一个重大收获了。读书,让我看到了一片新天地,心里充满了新奇、美好的感觉,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憧憬。

在县城读高中时,我跟班主任老师私交很好,我们悄悄交换部分古籍,互通有无。老师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的 “内参资料书”如 《史记》等,也能给我阅读,整个过程平安无事。

在书籍奇缺的年头,由于知道书籍来之不易,所以特别珍爱,阅读时也特别用功,对其中有些格言、警句、诗词名篇,还拿出纸笔抄录下来,反复欣赏。这样,我往往能从一本书中读到许多东西,也悟出了一些别的书中没有的东西。

看当下,书市繁华,书籍越来越多,能让人留恋、存入 “记忆档”的东西却越来越少。开卷不见得有益,有的甚至有害,其中奥妙难以言尽。真不明白是自己 “消化”吸收功能出了问题,还是书籍本身的 “含金量”打了折扣!

跟一些 “80后” “90后”谈起阅读的话题,感觉他们这些年轻人志趣迥异,对传统的读书方式已兴趣不再。除了上网,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埋头看手机,玩资讯,即使为本职工作需要查找资料时,也是 “百度”先行,点击了事。阅读 “碎片化” “快餐化”的结果,是文学涵养的缺失。从近几年新入路大学毕业生的写作基本功上,就明显看到了这一点。

回想我在20世纪80年代从事新闻报道时,每当看到一本写作方面的新书,都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认真研读。有时碰上“优秀新闻作品选”之类的内部出版物,还要四处托人把书弄到手。我们这一代人因为书籍匮乏,对阅读有种先天的 “饥渴感”。

时代在变化,人们对阅读的兴趣、方式与内容也会因时而易。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书籍遭遇的冷落与尴尬,似乎也是不能抗拒的趋势。就像我们当年想读书,有多少禁令也阻挡不住。

生活多元,各有所爱。但愿总有那么一些爱书人,在阅读中开拓眼界,为获取新信息、新知识乐此不疲。至于本人,仍然会在阅读中享受寂寞时光,感受文章的韵味与奥妙,凝练定力,并以此颐养天年,无怨无悔。

李水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