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祥

6年前,由中铁渤海铁路轮渡有限责任公司、《鸭绿江》杂志社、辽宁省新诗学会和《人民铁道》报联合举办的“中铁渤海铁路轮渡杯”全国诗歌大奖赛颁奖会,在中铁渤海铁路轮渡2号船上举行。

太阳还有几竿高,约莫离入海不到一小时。老远望去,被大风掠过的海面如蓝色的锦缎,一片寂静。巍峨壮观、通体乳白色的中铁渤海铁路轮渡2号船,从大连旅顺羊头洼港起航,一路强劲地向烟台四突堤港进发。大船犁一般将海水哗哗地劈开,海面层层巨浪翻滚。随着大船的启动,颁奖会即将揭开神秘面纱。当代诗人、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雷抒雁先生介绍了这次评奖情况。

颁奖结束即进行联欢。载车载物载人的大船,也载歌载舞。东道主、中铁渤海铁路轮渡有限责任公司员工任希君演唱的那首 《敢问路在何方》,让人浮想如潮:烟大渤海铁路就在我们脚下,我们脚下的大海,是渡船赖以生存和奔跑的最坚硬的 “土地”,更是诗歌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特别感谢那些四海为家、南征北战的筑路人。他们以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把我们引领到这片辽阔、富饶而蔚蓝的大海,把铁路诗歌由陆路引向海路,由铁青走向蔚蓝,注入大海般的深情与生机。

这次诗人兴会过去6年了,已物是人非。雷抒雁、韩作荣、牟心海以及这次颁奖会一等奖得主、女诗人祁玉萍等,我与他们都是这次颁奖会认识的。在蓬莱,牟心海主席给我拍了几张照片,在下船与我分手时,还特意赠我一册他的诗集,匆忙中还在扉页签上名字,说留个纪念。他给我留下许多念想和美好。女诗人祁玉萍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强忍癌症病痛,眼含泪水坚强地说: “一定让文学、让诗歌与生命同在,将文学创作进行到底。”不久,我见她与她先生黎春奇合作,在2009年第7期 《鸭绿江》杂志上,以 《蒹葭苍苍》为题,刊发了一篇近3万字、回忆两人在盘锦当知青时的散文。蒹葭苍苍,岁月苍苍。盘锦是我的故乡,湿地世界驰名。蒹葭,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一种湿地植物。广袤无垠、一望无际的大芦苇荡,几乎蕴藏着我家祖上数辈人的财富梦,我家世世代代的生计都与这芦苇有关。作者对文学的虔诚与敬畏感人肺腑,让我重新走进那片大苇塘,走进当年祖辈们为生计在苇海中起早贪黑、趴冰卧雪、艰苦跋涉的奋斗场景。据说,就是这段蒹葭苍苍的生活,才成就了作者蔚蓝色的作家梦。

中铁渤海铁路轮渡是中国超百公里铁路轮渡第一条,它将大连至烟台的铁路距离较前绕行时缩短了千余公里。那天恰逢农历十六,苍穹早已升起一轮皓皓明月,天空像海面一样蔚蓝,淡淡的星子摇曳,月光婆娑。40余名老中青三代诗人、作家,在披着一身月辉的大海上,与渤海铁路人欢聚一堂,共回首当年渤海铁路公司的艰苦创业历程,感受通航后的幸福与快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实,渤海铁路轮渡的问世,就是渤海湾上一次盛大的春暖花开。有了这次花开,渤海湾便将潮涌潮涨,四季如春,生长出一波接一波、一片又一片的繁荣和蔚蓝。

大海是人类出生的地方,是孕育生命的摇篮。这次我们浪迹大海,在铁路渡船上,枕着起伏的波涛,颇有睡在摇篮里的感觉。憧憬和想象也有了海量。梦里,当船桅 “啪啪”的撞击声敲打我的无眠时,我就起身俯在舷窗处,极尽耳目之能事,用心向外看着、听着、想着。目力所至,耳力所及,全是我受用不尽的海水、涛声,月光、灯火,脑电图里不时释放出诗的冲击波来。心花怒放到极致,我还用手指轻轻敲击舷窗,用心向大海发出阵阵亲切呼唤,极力捕捉灵感。

今天的渤海湾,由北向南,由西向东,横看竖看都已不是从前的渤海湾了。随着铁路,特别是渤海铁路轮渡的发展,日夜畅通无阻地穿行在海面的铁路渡船,多么像一颗闪耀的明珠啊。于是,我又进一步憧憬:未来,那轮渡若是能跑出高铁的速度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