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元梓

“他笔下楷书端庄静秀、骨肉丰润,隶书圆韵俏丽、张弛有度,行书灵动自然、拙朴率真,其行草书用功尤甚,笔墨老辣、洒脱奔放、虚实隐显、气势非凡,大有怀素草书之遗风。”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潘传贤这样评价郭安智的作品。

图为郭安智及其书法作品。

郭安智

字平安,山东高青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第一届名誉主席。

1955年8月考入铁道兵学校。毕业后分配到铁道兵第九师,先后担任排长,连政治指导员,师宣传科长、后勤政委,团政委,师政委等职;1983年,任铁道兵工程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1984年,任铁道部政治部副主任。

2014年10月20日至25日,郭安智书法作品展在中国铁路总公司离退休干部局一楼大厅举办。他曾利用长达三年的周日休息时间,参加了书法专修班培训,系统地学习了书法理论,临摹碑帖,并以优异成绩完成了专修学业。这次展出的作品是他最具书法艺术特色的佳作,代表了他的艺术水平。

10月20日,中国铁路总公司离退休干部局的一楼大厅里,郭安智的书法作品正在展出。参观者欣赏着一幅幅风格迥异的书法作品,表达着由衷的赞叹。

郭安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第一届名誉主席。这是他的首次个人书法作品展,共展出了他近两年创作的60幅作品 (见人民铁道网书画苑 《郭安智书法作品选》)。在此之前,他参加了历届全路书法展览,每次都以一两幅作品参展,而这次个人展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他在书法艺术领域已经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现场,面对展出的楷、隶、行、草四种书体,记者问郭安智,如何使每种书体各具面貌,并且在四种书体间做到游刃有余?从这个问题入手,郭安智讲述了他研习书法的历程。

30多年前,喜爱书法的郭安智获得了一个在书法函授大学学习的机会。能够对书法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郭安智非常珍惜。那时,他任铁道部政治部副主任,经常出差,便充分利用周日的时间学习书法理论,临摹碑帖。三年下来,他的坚持有了回报:三幅毕业作品均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 “这段时间的学习为后来的书法创作打下了基础。”他的书法从楷书入手,以学习颜真卿的笔法为主;后习隶书,主攻曹全、张迁碑;行书受王羲之、王献之影响较深;草书则多从张旭、黄庭坚、怀素的作品里汲取精华……30多年来,他临摹碑帖20多种,孜孜以求,细细琢磨,在浩瀚的书法精品中广学多悟,集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书写风格。 “要想写出好作品,必须对汉字、对书法有深刻的认识。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在世界艺术领域独一无二,其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甚至军事,和一个人的人品、经验等都密切相关。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书法精品很多,从甲骨文开始,历代均有书家传承,给书界留下了很多宝藏。所以,想要进入专业书法创作之门,先要涉猎既有的书法精品,踏踏实实学习体悟。”

这一段感悟表达了他崇尚传统、决心扎根中国文化沃土的决心。这种崇尚传统的书法观念必然促使他的作品风格向文雅厚朴一路延伸,这一点在其楷书与隶书中一目了然。过渡到行书与草书,虽然亦有行云流水的灵动、石破天惊的气势,却是恪守中道、张而不狂。

郭安智总结,学习书法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其次要有端正的态度。他随手指了指身后的作品,向记者介绍一横一竖的运笔、用力,每一个起笔、落笔的变化和走势。那些不起眼的一勾一提、一撇一捺,看似一笔带过,其实都有细微的起伏变化。此外,写书法还要有一颗平常心,要能呈现出汉字的精神和韵味。

这些都是他的切身体会,他边写边悟,因此也认识到了悟性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他从前辈书法作品、各路书家擅长的书体中汲取灵感,用笔端耕耘着属于自己的书法天地。他说,在创作前,创作者对字之大小、行间距离、墨色、干湿等全篇布局都要做到胸中有丘壑,如此才能使作品呈现出整体的和谐。一个字如此,一篇作品亦如此。而能对作品进行整体的统筹和把握,则得益于他对各路书家作品、对自己创作特点的了然于胸。

扎实的基础、严谨的态度、天生的悟性让郭安智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走得踏实、平稳。

其实,书法还带给郭安智一个额外益处:一副好身板。 “到明年2月就80岁了。”他乐呵呵地说。可是,看着他招呼进进出出的朋友,真的想象不到他已年近耄耋。身体硬朗、精神矍铄,郭安智的养生之道是一直热爱并坚持运动。从30多岁起他就开始慢跑,一直坚持到2003年。他怕长期跑步损伤膝关节和踝骨,因此改为游泳,一年四季坚持,水温在17摄氏度以上都能坚持1500米左右长距离游泳,还坚持冬泳。他说,生活应该有规律,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心态平衡。

“书法是门艺术,也是项运动,能修身养性。”郭安智是铁道兵出身,对体育锻炼很有研究,书法帮他养身、养心,可谓一举两得。难怪他对书法如此钟爱。现在的他,每天仍坚持临帖。他说,现在虽然楷、隶、行、草等都能随意挥毫,但与书法艺术的要求差距还很大,因此他会继续研究书法理论,临摹碑帖,悟其笔道,学为所用。接下来,他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草书上。“草书是书法的顶峰,这一生就交给草书了。”

“他的大草,潇洒豪放,沉郁磅礴,形如醉翁,浪里插篙,给人以强烈震撼。但在书法创作中又始终固守着一种技术理性。他的感性经验从来也没有真正突破理性的底线,这也表明其始终是一个恪守传统理性底线的书家。”文艺评论家朱海燕这样品评郭安智的草书。

对传统的重视,其实是郭安智一种虚心以求的态度、一种对无我境界的真实追求。听到很多朋友说他的字很传统,他很自豪。因为他希望自己的书法与前辈为伍,与传统为伍。郭安智字平安,在每幅作品上,他都署名 “平安”,这种朴实的表达,恰如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