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华

父亲在铁路工作了一辈子,每次回乡下家里,都要骑三四个小时自行车。父亲常常说,哪一天铁路修到家门口就不用这么辛苦了。他直到退休,依然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穿梭在城市与乡下之间。有一天,父亲的 “老爷车”半途坏了,在路上折腾了大半天,晚上才回到家。从此,父亲不再骑车了,他说自己老了骑不动了,往返城里只能坐汽车。直到父亲去世,广袤的江汉平原依然是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后来,我接过父亲手中的旗,成了一名车站值班员。从浓烟滚滚的蒸汽机车到轰隆隆的内燃机车,从节能环保的电力机车到贴地飞行的 “陆地航班”——高铁列车,铁路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人们在城市与乡村之间飞快地转换。这是父亲没有想到的。

2012年,汉宜铁路开通,在江汉平原上写下了荡气回肠的篇章。从城市到乡下家里只需20分钟,舒适快捷,安全正点。动车组飞驰在江汉平原,风吹麦浪,芳草萋萋,家乡的一草一木滑过眼前,如此亲切、如此熟悉。坐在车上的我,兴奋与激动溢于言表。童年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母亲在一望无际的麦田劳作,我在田埂上玩耍。忽然,一个穿着蓝色制服的身影出现了,父亲骑着车风尘仆仆地从城里回来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是驾驶列车时的父亲。“呜呜呜——”父亲开始鸣笛了。火车的汽笛,熟悉而又遥远,随着父亲的离去渐行渐远。瞬间,我泪光闪烁。父亲多年的梦想实现了。

从接过父亲手中那面旗帜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了肩上的重任:安全大于天。父亲说,既然选择了行车这一行,就不要怕辛苦。父亲干了一辈子铁路工作,从没有出过事,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对工作的敬畏是父亲那个年代的铁路人始终坚守的信念,将这一信念传承创新、发扬光大则成了我们这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铁路的面貌与父亲那个年代自然不可同日而语。铁路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我们每一名铁路职工都息息相关。作为一名参与并见证了这些变化的铁路职工,我引以为傲,也为铁路的发展自豪。高科技、高标准,必须要有新观念、新思想;只有具备高素质、高速度,才能与时代接轨。新时期铁路精神,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是每个铁路人追求的目标,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因此,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学习,保证安全,是我们的本分,也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我相信,新时期铁路精神之花,在所有铁路职工的辛勤浇灌与培育下,一定会繁花似锦,根深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