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民

工区在陇海线一个小站旁边,和铁道线一墙之隔,职工们每天是伴随着轰隆的列车声度过的,工区的外边有一座煤炭中转站,把货运专用线旁边的站台堆成了一座“煤山”,工区周围的环境非常恶劣。工区是段里的落后班组,是单位唯一没有女工的班组,青工占大半,一些青工到了结婚年纪还没有女朋友,和这个班组一样成了“老大难”。

“在工区外边建个花坛吧。”一次,段长来工区看过之后,决定为工区改善一下环境,为职工们的家园添一抹风景。于是,两个圆形的花坛在工区外用砖块、水泥垒起,一辆铲车把黄色的泥土堆积在花坛中,两棵松树在两个花坛的中心种下,周围冬青环绕,月季、芍药点缀其中,两个花坛成了工区大门外一处别样的风景。

于是,花坛成了职工们常去的地方,职工们在那里喝茶、聊天,谈工作、谈生活。夏天,这里更是纳凉的好去处,松树用它的枝叶挡住阳光的炙热,站在花坛处,列车从旁边呼啸而过,带来一股风,带来一丝凉爽。列车不到十分钟便驶过一趟,职工们伴着风驰电掣的列车,听着一阵阵轰响,感受着飞一般的速度,迎接那列车驶过后一阵阵风儿的舞蹈。特别是傍晚驶过的客车,车内的灯光那般温馨,车内的旅客依稀可见,望着他们,会有许多遐想:他们是怎样的人,要去到什么地方呢?

工区所处的小站只停一趟车,列车停靠时分,站在工区外的花坛处,能远远地望见站台上人影绰约。工区在站台的东边,职工们有个习惯,每到那趟列车驶来的时候,有的职工便会站在工区的花坛处聚集张望,会从列车上下来的人影中、从向东走来的人群中猜测是谁。近了,近了,那猜测便得到了验证。

班组把花坛命名为 “共青团花坛”,班组长带领大家精心呵护它,花坛里枝繁叶茂。春天,是花坛最美丽的季节。职工们在里面播下种子,等待那一丝嫩绿的惊喜;夏季的花坛是诱人的,充满绿茵的惬意,一左一右两棵塔松,像两把大伞为职工们挡住了灼热的阳光;秋季的花坛是金色的收获,冬青还保持着不变的风景;冬季到了,一场大雪过后,花坛展现出别样的风景,职工们小心翼翼走到花坛旁,生怕碰落了那纯净的雪白。春夏秋冬,花坛变换着景致,但不变的是职工们张望的身影。

来到这里,职工们收获了一份好心情。职工们在这里谈工作,解决了遇到的难题;职工们在这里谈生活,谈家庭,谈自己的儿女又长高了,当上了三好学生,在互相交谈中加深了感情、增进了友谊。花坛是工区的风景,职工们精心地装扮它们,为花带修剪枝叶,为花草浇水、施肥,有职工从家中移植花草、从集市购买花种,种入其中,于是花坛的花儿更多了,风景更美了,花坛成了职工们工余休闲的好去处。在那儿,职工们在工余有了更多期待,看着列车驶过、听着列车的轰鸣声,一种豪情从心底油然而生。

花坛是职工们的伙伴,是一天中好心情起航的地方。花坛给职工们的安全生产增添了无形的力量,班组的面貌如花坛的花草悄悄发生了变化,班组先后获得了路局、段先进班组的荣誉。班组名声在外,先后走出了3名职工,到单位其他工区担任工班长的职务。班组被段领导誉为段里的 “黄埔军校”,工区的单身职工中的 “老大难”少了。他们先后收获了爱情,在春季的周末、在花坛旁,会经常出现班组一些情侣的身影。花坛,见证了他们的爱情。

“两个花坛改变了一个世界。”班组的职工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