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钦
图1:《孔雀石》
图2:《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图3:《九龙壁》
图4:《沙漠之舟》
孙吉全是福州车辆段的一名普通退休职工,同时也是一位享誉福州的收藏界名人。上世纪90年代初期,孙吉全收藏奇石的事迹就被载入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收藏界名人辞典》。迄今为止,他收藏的各类奇石达500余块。
别有风味的“石头宴”
仲夏时节,笔者有幸登门拜访了孙吉全老人。“来,菜肴已经上桌,就等你了。”一进门,老人把我带进里屋坐下。只见一张圆桌上,摆满了鸡腿、猪肝、炸鱼等菜肴,尤其是那块红烧肉,让人垂涎三尺。我正纳闷呢,不是来看奇石藏品吗,怎么就变成赴宴了?“不要客气,随便尝尝……”今年78岁的孙老精神矍铄,笑呵呵招呼道。我仔细一看,满桌的“菜肴”原来都是石头,差点被这老顽童给蒙了。
闲聊片刻,热情的孙老让我欣赏他的石头宝贝。你看,这个作品的名字叫《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只见一块纹理石上清晰可见一个身着维吾尔族服饰的少女背影,这是孙老在新疆马拉斯河旅游时淘到的宝贝;你看,这块猛犸象牙化石迄今已有5万年历史,青灰的层次感强烈,整排的牙口上映照黯哑的光亮,依稀留着史前猛犸象牙的纹理;你看,作品《鹦鹉螺化石》上,酱红色鹦鹉纹理的螺壳一圈圈包围着,留下了一个海螺的形状。这是1997年8月孙老去拉萨旅游时,西藏外事办的一个小伙子送给他的喜马拉雅山化石,据说出自迄今3万6千亿年前的奥陶纪。孙老最珍爱的,是名为《孔雀石》的宝石级石头,绿油油的石头纹理上,是一只有着美丽羽毛的孔雀在舞蹈,栩栩如生……
奇石的标准如何界定呢?孙老介绍说,通常有形(状)、纹(理)、质(量)、色(彩)这四个标准。在积累了30年的奇石收藏经验之后,孙老又总结了一个收藏心得:一块石头,不仅仅是形状和色泽的观赏,更重要的是要有打动心灵的神韵。
发现美是一种快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孙吉全来说,寻找和收藏奇石是一种快乐,饱览祖国壮丽山水美景也是一种快乐,是幸福生活的源泉。
孙吉全收藏奇石的经历,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搞收藏,都还只是一些小打小闹,旅游的地点也只限于福建省境内。1995年退休后,才是孙老大张旗鼓玩奇石收藏的“黄金时期”。脚蹬一双牛皮长靴,肩背地质探险包,腰挎军用大水壶,孙吉全每次出发前都精心制定旅游线路。东至大连、西到新疆、北至绥芬河、南到海南,孙老的足迹 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孙老感慨地说,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到宝岛台湾旅游一趟,那才称得上遍游神州大地了。
有一回,爱好收藏的石友们通报信息,华安有奇石。孙老马上背上干粮和装备,连夜坐火车赶到福建漳州华安,沿着九龙江一路顺溪而下,在城关至金山桥五公里地段上来回寻找奇石。功夫不负有心人,孙老在九龙江里找到十几块精美的“九龙壁”,这些华龙玉表面有光泽,纹理清晰,深受石友们的喜爱。一些朋友登门索要,素来大度的孙老均割爱相送,满足他们的要求,最后只留下一块上好的《九龙壁》作品陪伴自己。“好东西是拿来分享的,我只要留一块,就足够了!”生性爽朗的孙老笑着对我说。
孙老的寻石之路,是一段段探险的经历。1997年3月,孙老独自到三峡采集奇石,返程的路上,船至巫山码头,孙老手拎两袋石头准备上岸。由于是早上6时许,天色未明,加上船上木踏板被江水浸得湿滑,孙老一不留神腿脚打滑,一头栽进江中。3月的三峡,山寒水冷,当船夫把他救起时,刺骨的江水把孙老冻得瑟瑟发抖,但他手上依然牢牢抓紧两袋石头。最惊险的一次寻石经历,当属被称为“死亡之路”的罗布泊探险。回想起当时那让常人难以忍受的险境,孙老的表情淡然,但可以肯定,那是一段让孙老终生难忘的经历。
宁静致远的老年生活
1955年7月,孙吉全毕业于湖南衡阳职工技术学校,之后辗转于长沙、广州等地,1959年年底到福州车辆段从事列检工作。他对于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有着与生俱来的爱好,没事时就到新华书店里看书,经常一坐就是一整天。退休后的孙老学习的劲头不减反增,对于历史、地理等科学文化知识均有涉猎。到全国各地旅游,他收集了各大景点的门票,放满了整整一抽屉。你看:那张拉萨布达拉宫的门票和留影的照片,诉说着孙老初到西藏旅游时的兴奋和忐忑;那张面值1元的鼓山风景区门票,记录着孙老和爱人初恋的美好时光……
2011年7月11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开始播出旅游系列节目《远方的家》,孙吉全边看电视边记录观后感。在3年多的时间里,他完成5大本共计20万字的笔记,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老年生活,还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我这样记笔记,还可以预防老年痴呆呢!”孙老逗趣道。他真是一个快乐的老顽童。
临走时,孙老送我出门。他表示,他要继续锻炼好身体,坚持走快乐的旅游和奇石收藏之路。
本文图片由王惠钦提供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