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明

2014年年底,我出版了人生第一本书——《火车上的民国》(上)。在这本书里,我关心的不是铁路的建设史,也不是铁路政策的变迁,而是铁路与人的关系。火车车厢里时刻上演着百味人生,印证着时代变迁。正是本着这样的兴趣,2015年,我继续埋首于故纸堆中,深耕铁路史研究。

我始终觉得,铁路史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不能仅仅是铁路相关资料,而是要开拓视野,从近现代文献的汪洋大海中发现铁路变迁史的蛛丝马迹。这个过程是孤独的,也是趣味盎然的。2015年,我阅读了大量晚清以后的书信、日记以及广告、海 报、歌谣等。这些资料看似与铁路史关系不大,但总能带给人惊喜。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这是黄遵宪的诗 《今别离》。诗人送别友人,还没来得及执手相望、共话离愁,火车已经载着友人飞驰而去。铁路使得 “送别”这个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独特意象发生了巨变,我写了文章 《铁路时代的送别》记录这种变化。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心里时常挂念着铁路史的研究,我常能发现一些被别人忽视的风景。2015年的某日,我到机场接人,无聊闲逛时,突然看到了一个场所,叫 “货币兑换处”。 本来很平常,我却突然有个猜测,旧中国各地使用的货币通常不一样,比如北京的钱拿到太原就未必能用。从这个角度说,那个时代的人们去趟外地也需要兑换货币,当时的火车站也应该有一个专门提供货币兑换服务的处所。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猜测,我开始了大海捞针般寻找,终于在文献里发现了这样的记载,旧时的火车站里真的有 “钱币兑换所”。这一发现让我欣喜不已,写了 《旧中国火车站里的 “钱币兑换所”》一文。

时代影响着铁路,铁路也造就着时代。2016年,我将继续打捞铁路历史上的点滴故事,记录铁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