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祥
图为张德祥近影
作为铁路人,我一生曾深爱过两个 “汽笛”:一个 “汽笛”曾给予我一只沉甸甸的 “铁饭碗”,后来又成为我精神食粮里潺潺流淌的山泉。另一 《汽笛》则赋予我宝贵的文学生命。她像灯盏、像北斗、像指针,风雨中,让我不断驱散文字的阴霾,朝向远方昼夜前行,心空和诗空一片蔚蓝。
上世纪50年代末,我参加铁路工作就与汽笛声一道悠扬走来,隔三差五在车站或在列车上,甚在睡梦里,与其同歌共舞,被笛声紧紧包围着。未曾想,后来汽笛居然成为我文学创作的挚友和“财富”,因为是其昼夜穿越苍茫、穿越浩瀚的时空和星空放声鸣唱,才熏陶我义无反顾地与《汽笛》副刊结伴,走近 《汽笛》,洒下一路文学的铿锵声。
我的文学创作起步较晚,且开行的一直是晚点的 “慢车”。可《汽笛》从不嫌我慢,她乃是为我文学列车不断扬鞭、不断发出指令的旗手,是始发站,亦是加油站。1976年,我开始结识 《人民铁道》报,进而走近 《汽笛》。因日久生情,我对 《汽笛》的眷恋和向往与日俱增。我非常渴望有朝一日能在 《汽笛》上露面,更想让我的脸多沾上一点 《汽笛》的芬芳与光彩。1983年春节前,《汽笛》副刊搞了一次全路春联征集活动,编辑首先拟好横批,要求征集上下联。我在 “当好先行”的横批下,应对的上联是:轻卸轻装轻摘轻挂消灭事故保优质;下联是:快排快运快解快编多拉快跑夺高效,2月13日在 《汽笛》第182期见报。区区楹联虽不足挂齿,可它却给我后来的诗歌创作点燃了一把火。两句拙联如同两块垫脚石,我硬是踩着这两块小小的石头,踩着路肩,靠着文学前辈的臂膀,亦步亦趋爬上诗坛,并写出一些粗糙的文字来。自1985年春开始,由于 《汽笛》阳光雨露的滋润,我的诗歌习作“含苞欲放”,似一只只丑小鸭,先后趔趔趄趄跨入许多家刊物的门槛。
1993年,《汽笛》副刊组织策划了 “93当代中国铁道诗展”。我记得就在这一年的下半年, 《中国铁路文学》创刊,和 《汽笛》一样,成为铁路文学的重要推手。一报一刊宛若中国铁路文学的两只轮子,共同引领全路文学作者在既定的快车道上奔跑。记得有一次,我陪中国铁路文工团在宝中线演出刚回太原不久,如火如荼的铁路工地,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在我大脑的荧屏上昼夜闪现着。为深情表达对筑路工的爱,讴歌全国铁路建设的旺势,我欣然写下一首诗歌 《中国涌起筑路潮》,不久在 《汽笛》上发表。
在京召开的颁奖会上, 《汽笛》编辑老师与大家语重心长地谈作品得失、谈诗歌创作规律,并请作者各自朗诵自己的作品,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促膝交谈中,编辑老师多次亲切地 “德祥德祥”地称呼我,让我浑身暖暖的,心里暗自掀起微澜,顷刻感觉年轻了许多。
这次颁奖会,钱勇博老师因故缺席,可后来在他写的 《“93当代中国铁道诗展”评析》一文中,对诗展和作品给予很高评价。在《评析》里,钱老师曾反复强调说: “铁路诗歌要突出主旋律,要写熟悉的铁路生活。”我非常赞同钱先生的观点,当然这也是《汽笛》数十年一直秉持并坚守的宗旨。可惜,钱先生因病已过早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世界。在此我真诚拉响心中的 “汽笛”,向曾为 《汽笛》付出辛劳的钱勇博老师表示沉痛悼念!
数十年, 《汽笛》在我心之高地就像一棵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我愿做其一片绿叶。是 《汽笛》的天籁之音,也是时代的最强音,催我写了许多铁路题材的文学作品,尤其诗歌有她浓重的声音和影子。1995年我创作的组诗 《路魂》,就是以 “铁鞋” “闸瓦” “车钩” “风管” “安全带”“探照灯”等为意象,叮叮当当地铿锵出铁路的主旋律,犹如把调车场搬进诗里,跃然于纸上,更像龙腾虎跃的一幅画,垂挂天幕之上。我的作品先后被 《工人日报》 《山西日报》 《太原日报》刊发,有力地弘扬了 《汽笛》所一直倡导的主旋律和正能量。
《汽笛》坚持弘扬主旋律的理念让我受益匪浅。多年来,由于我对铁路、对铁路人和铁路诗歌爱得深沉,也因我将眼睛紧紧盯在铁路这一主旋律上,我在全国60多家报刊发表了500余首诗作,特别是在 《汽笛》发表的作品,有八成以上写铁路。2014年春运期间,我的组诗 《高铁:中国力量》寄到报社后,已20多年未见面也未联系的王京生老师,特意给我来电核实稿件、斟酌细节。经 《汽笛》编辑缜密修饰和润色见报后,该作品获山西省总工会和山西诗词学会 “中国梦·劳动美”全省诗词大赛优秀奖,并收入山西人民出版社 《筑梦之歌》一书。这让我再次感受到铁路题材作品强大的生命力。
此时,窗外正飘着大片大片的雪花,听精灵们????漫天飞舞的缠绵絮语,又让我想到千里之外的 《汽笛》。据说,北京也在下大雪,瑞雪兆丰年呀!这难道是 《汽笛》的召唤吗?无论怎么说, 《汽笛》肯定又是一路阳春白雪,锦上添花了。这即是绿叶对根的祝福埃
系中国中铁三局集团文联干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