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勇
图一:当年的宣传展板
图二:倒水礼仪训练
图三:改造之前的北京南站
图四:1996年改造完成的徐州站
时光在忙碌中飞逝,屈指算来,我工作已有29年。1987年12月,我成为了徐州列车段的一名列车员,经过一个月的强化培训,1988年1月11日正式上岗。幸运的是,我来到了一个先进集体——北京车队,值乘徐州至北京南的265/266次列车。它的前身是徐州至济南的515/516次列车,曾被铁道部命名为 “全路慢车排头兵”,1986年9月改为进京快车,是徐州列车段精心打造的全路 “文明列车”。
在这里工作,我很光荣。上岗第一课就是参观车队荣誉室,琳琅满目的锦旗、奖杯,一个又一个感人故事,一名又一名先进模范人物,一段又一段激情岁月,像火,把年轻人的心烧得热热的;像风,把心中的帆鼓得满满的。当时,我只有一个很朴素的想法:一定要干好!那个时候,穿铁路制服出门很显眼,我值乘的又是开往北京的列车,人们立马会高看一眼。后来,段里给我们定制了特色服装,走在大街上,人们一眼就能看出是北京车队的,都会竖起大拇指。
当时,这趟车是徐州地区唯一一趟进京列车,不论是徐州铁路分局,还是徐州列车段都非常重视。分局配置新型客车,都优先挂在这趟列车上。段里进了新职工,也优先由北京车队挑眩尽管内外部环境很好,但那时列车的速度跟现在实在没法比。尽管这趟车当时属于直快列车,但上行要13小时51分,下行要12小时13分,与现在高铁全程仅需3个小时左右不可同日而语。这让我生出无边感慨: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太快。
每次出乘,列车开动的时候,我们都要站在车门口敬礼,既是向站台上的旅客告别,也是向徐州站告别。那时的徐州站为低矮的平房,红白相间,朴素得很,以至于许多旅客在广场上照相,首选背景不是车站,而是旁边几层楼高的徐州饭店。1996年,徐州站改造完成,状若帆船,第一次有了高架候车室,当时颇为轰动。后来,随着周边高楼渐起,车站显得越发小巧。2009年,车站进行外立面改造,顿时高大气派了许多。
我们列车的终点是北京南站。20世纪80年代的北京南站是 “绿皮车”一统天下,我跑265/266次列车的时候,列车来回大多是夜间运行,常年超员,工作强度很大。冬天烧锅炉取暖,一趟车至少要填一箱煤,忙得灰头土脸;夏天靠电扇纳凉,电扇看似在摇头,却总感觉软弱无力。好在列车员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不论是小伙子还是小姑娘,心里都装着 “一团火”,每次出乘身上都有使不完的力气,不停地倒水、扫地、拖地、整理行李;到站开门、关门、上下搀扶旅客;总是一站不漏地报站名、双通告、宣传讲解。有人说列车员是 “离地三尺的活神仙”,这话只说对了前半段。说来或许有人不信,跑了几年北京,我居然没去过长城。那时我们在北京要待一个白天,不是不想去,而是累得不愿去。每次退乘之后,我感觉双腿像灌满了铅,不想多走一步路,两条胳膊又酸又痛,躺在床上,总想睡个天昏地暗。
然而,正是这份艰苦的磨砺,让我受益终身。在此之后,没有什么更加困难的事情能够难住我。真应了周华健歌中所唱: “风也过,雨也走;有过泪,有过错,还记得坚持什么。”我所坚持的就是一个不变的信念:耕耘,未必有收获;但收获,必须有耕耘。虽然常常被耕耘所累,却也常常收到耕耘丰厚的回溃
大家共同的汗水,浇灌出了丰硕的果实。1990年12月,我们这趟车在全路进京列车竞赛评比中,获得直快一组第一名。听到这一消息,有人哭了,是收获的喜悦还是意外的惊喜,还真难说得清。1991年,车队被铁道部命名为全路 “十面红旗”之一,这趟列车被全国铁道团委命名为全路首趟 “共青团号”列车。这的确是一趟青春列车,当时列车员平均年龄只有19岁。
年轻人,不乏青春的激情。闲暇时间,我们不甘寂寞,当起了 “编辑”,办起了 《列车快讯》 《团支部小报》,组织过踏青旅游,搞过辩论赛、对抗赛。总之,我们喜欢巧思、浓情、亮色,喜欢朝气蓬勃无忧无虑的青春,喜欢春光明媚微波荡漾的湖山,喜欢开怀大笑中的豪情滚滚和精彩辩论赛上的侃侃而谈……
在一次诗歌朗诵会上,一位乘务员创作了这样一首诗: “清晨/我们与太阳同步/夜晚/我们与星星同行/夏天的炎热/冬天的寒风/年年20万公里的行程/延伸着我们奋斗的人生/我们早已把对绿色的偏爱/浓缩成一面旗帜/一盏绿灯/我们早已把对未来的向往/瞄准了更远的目标/更高的山峰。” “年年20万公里的行程”,的确不是虚言。每天804公里,一年365天,这不就是29万多公里吗?
如今,致我已经逝去的青春,最大的感受就是变化。当初的徐州列车段现在变成了南京客运段的一个车间;当初的 “绿皮车”现在被新型空调车所取代;沿线的众多车站也大多旧貌换新颜;当初的北京车队,现在值乘南通至北京的Z51/52次旅客列车,连云港东至北京的1501/1504、1502/1503次旅客列车。随着速度不断提高,列车运行时间越来越短。其中Z52次列车,徐州到北京一站直达,全程运行时间不到7个小时。而当初车队的优秀青年,许多人已成为先进模范或领导干部,大家依然在自己的岗位上为铁路发展默默贡献着力量。
变化真是太多,不变的,是这个车队享誉全路的精神:为人民服务不掺假。这一精神始终鼓舞着车队的每一位职工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
本文图片均由于建勇摄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