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海
我起初写小说时,热情不可谓不高,成天都在东张西望,恨不能把看到的每一个景象转换成故事。
不知道哪一天开始,我对写小说感到了厌倦,或者说,对这种被想象的生活感到恐慌。我想看到更多细节的真实,我想看到,面对他人的困境时,我有真诚悲悯的态度。
作品必须扎根生活。我居住地附近的东城巷,有个叫皇城之家的地方,一边写着 “走进皇城”,一边写着 “拥有健康”。大清早的,老有老头老太太进出。我有心想进去看一看,却到底只是远远观望。不知哪一天,破旧的红纸揭下了,又换上两张新的,我走近一看,上面用粉笔写了几行字,一张写着三个大字 “好消息”,下面跟着几句话: “冬季皇城公司 ‘关爱老人,关注健康’。2号至6号进店理疗每天可领取鸡蛋半斤,坚持理疗25天可获得价值198元的蓝莓养生酒一瓶。早来早受益1另一张写着 “皇城健康”四个大字,下面紧跟着: “心脑血管治疗仪适应人群:冠心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并失眠、便秘、关节炎、头晕、耳鸣、脑梗后遗症等。3至5天见效 (配合针灸)。”感觉这种万能的机器完全可以对付所有的老年玻机器看上去真是不错,就是这广告打得也太廉价了些。我想起我妈在镇上带孙子,没事时也会去某个地方理疗。那里卖的是一种理疗床。我妈说每天在床上躺一会儿,过过电,感觉浑身暖融融的。最主要的还是能舒舒服服躺在那儿和人聊天。我眼前出现一些心灵孤独、渴望交流的老人形象,他们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我的目光应该关注他们。
昨天早上路过,天这么冷,只见一位老太太远远走来,一个年轻后生几个箭步冲上前去,大喊,哎呀,哎呀,大娘,这可是有一阵儿没见了,身体都还好吧?他紧紧握着老太太的手,那股殷勤劲儿,怎么看怎么匪夷所思。可这一老一少,就在寒风中这么对视,不停地说着热乎话儿,大娘也握着后生的手,好像实在舍不得松开。我在想,如果我能老老实实地跟着他们,看看他们的日常生活,是不是能写出更贴切的作品呢?她是所谓的空巢老人吗?我又不能释怀了。
我想起这些年来,我窝在家里面壁虚构,写些道闻途说的故事,写到最后,连自己看着也面目可憎起来。我想起这些年来,没有真的耐下心来,尽可能多地出去走一走,好好追踪一个人,观察一个家庭,研究一个村庄,或者是看看祖国的河山,看看这城市。或者哪里也不去,只是用心记录身边的生活,也许将来会发现那些朴素的文字别有一番意味。
应该就是这样。我们所处的国家,我们生活的时代,每天在发生多大的变化?那些事关中国审美的眼光,那些事关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中国故事,我怎么可以视而不见?
我想起看过的一本书,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作者叫沈艾娣,是位美国人。她主要围绕太原一位乡绅刘大鹏的日记,写了这么一本书。这个刘大鹏是个穷书生,一辈子就在晋祠附近的赤桥村生活,考了一辈子科举,也没考下什么功名。照如今的话说,他就是个失败者,一个loser,可是他到底读过 “四书” “五经”,还有梦想,就是想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来影响他人。他是有榜样的,这个榜样就是晚清重臣曾国藩。他是怎么学习的呢?谋略?用兵?做官?都不是。他看到曾国藩在写日记,他也记日记。这个时候曾国藩刚死二十来年,但曾国藩的影响已经很大了。
沈艾娣是这么重构这个人的: “刘大鹏非常敬仰他,并且把曾国藩给子弟定下的修身规范抄在日记里。曾国藩曾告诫诸弟在日常处事中要敬畏严肃,日省,早起,每读一书则读毕,每日读史书十页,记日记,写下每日所得,每月作诗以保持文学能力,不多言,不发怒,戒精疲力尽,早饭后习书法,夜里不外出。为保存日记,刘大鹏也在日记里写下一些具体的规则:汝必用正楷书写;记录所有己身、己心和言语之恶;汝需终身写日记而不能间断。刘大鹏十分重视这些准则,而正是这些准则使写日记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每日早起,冬天便点盏灯,然后静坐片刻。随后,他读一节历朝史志,晚年则是读一份报纸,然后开始写日记。他书写工整,并用日记来日省己身。有时,他将偶得的诗文札记抄在日记里。读曾国藩劝诫之前,他的日记偶尔中断,但是读过之后就再也没有间断过。”
刘大鹏写日记,应该也有一定野心,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够名闻天下,日记也能像曾国藩的那样出版。写东西的人,谁没有成名成家的欲望呢?只不过,一旦养成了习惯,记日记本身就有了动力,他书写的不单是每况愈下的个人境遇,甚至周遭发生的日常小事也会有所记录。照沈艾娣的说法是, “把单调的日常生活写下来,他给原本普普通通的生活赋予了一种特殊的价值。通过将个人生活置于国家和地方事件的语境之中,他将自己从湮没无闻中拯救出来。”
然而究竟谁是刘大鹏心中的读者呢?他的四百卷作品都未曾在生前得以出版。但他的日记却留存了下来。现在有人陆续重视刘大鹏的日记,研究晋商,研究山西民国史,都能从他的日记中挖到自己需要的部分。因为他的日记原生态,很容易就能建构起关于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
这,或许就是文学写作的神奇之处,当你安静地为自己写作时,也能触动他人。
做一个时代的记录者并不容易。
当你沉潜下来,去除功利化,与这个浮躁的时代保持距离,不再夸饰,不再陷入大同小异的段子,而是分享独属于自己的生活细节,心态还会浮躁吗?自然会获得动人心魄的力量。写作之人,不应该回避普通人生活中的那首歌。我没有理由对他们和他们的歌视而不见。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