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对铁路车次的关注应该是1982年从农村出来到青海的那一年,那时车次的数字都不大,记得从北京到兰州(西宁)的车次是121次,这个车次的数字一直沿用了多年。那个年代的铁路线大多是单线铁路,运输通过能力受到很大影响,121次列车一天到兰州、一天到西宁,分别由兰州和西宁客运段承担客运任务。

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铁路开始开行空调列车,从此告别普通绿车皮的电扇时代,火车上开始了冬暖夏凉的时代。从西宁到北京的车次也从121次改成了75次,而西宁到格尔木的车次分别是303/4次和507/8次。唯一带有字母冠号的车次就是所谓的旅游列车——在数字前加了个“Y”次头,这种车次的列车在普通硬座车的靠背上套上了个印有广告的布质座套,速度稍快些,从兰州到西宁的车票也会贵出好几块。那时候在全国不同的地域里,同一个车次会重复出现,因为不用担心这两个相同车次会出现在同一个车站而造成混乱。

实行计算机售票之后,刚开始也仅仅是区域联网,并没有实现全国一张网的联网售票,方便也仅限于每个铁路局管内的路网,那时候车次的数字依然不是很大,笔者上成人大专时(1997年)的同学发现从兰州开往成都的旅客列车车次由148次变成了448次,这位曾在行车岗位工作的同学由于对新的列车车次新的编号规则不甚了解,直呼:这趟车变成了跨局慢车的车次,回家岂不是更慢了。这次是一次变化比较大的调整,西宁到北京的车次由76次改成了176次,跟现在走北线去北京的旅客列车车次完全一样。

在高铁线路普遍开行和12306网站开通之后直至今天,全国的车次分成了几个序列,每个车次序列都扩张到了几千次,每个车次都唯一对应着一趟运行的列车,不再像以前会出现重号的可能,“K”代表着快速旅客列车,“T”代表着特快旅客列车,“Z”表示直达特快旅客列车,“D”表示动车组旅客列车,“C”表示城际动车组,“G”代表高速铁路动车组,每一个序列都代表着一种运行方式的列车,以高速动车组最快,没有任何字冠的列车就是普通列车,票价最便宜。值得一提的是:除了“G”、“D”、“C”的客运专线序列,其他的诸如“T”、“Z”、“K”三个序列,只要是相同的运行区段,票价是完全一样的,而以“Z”字头列车运行最快,“K”运行时间最长。没有任何字母作为字冠的列车虽然便宜,但是因为乘坐的列车没有空调,夏天会觉得难受些。所以,尽可能的根据自己的旅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列车车次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