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宝全

家居城隅,闲暇之余,我禁不住书的诱惑,不顾奔波劳累,常涉足于市区大街小巷,光顾那些可淘得旧书的书店、地摊或废品收购店。这种习惯,自我定居都市后持续了30余载,追溯起来,缘于那年月初居小城时的囊中羞涩。那时的我常去新华书店,透过柜台玻璃后那林林总总的书封面图案,总是去揣测背后的故事。怦然心动之余,我总会因为那昂贵的书价而无奈、沮丧。

一次偶然,我与一个旧书地摊邂逅。在那里,我淘到数册心仪已久的读本,惊喜之情难以言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 《晋阳秋》 《三家巷》 《苦斗》……还有年代更久远的竖排式线装书 《窦娥冤》 《梁山伯与祝英台》 《杨乃武与小白菜》 《今古奇观》……买回来,我细细品读,不仅满足了当时的阅读欲望,而且那些值得珍藏的经典让我的斗室书房蓬荜生辉。

后来,每次淘得渴望已久的书,我便如获至宝,这种意外收获的惊喜可持续半月甚至更长时间。前几日,我淘得一本作家叶辛的代表作 《孽债》,弥补了多年的缺憾。也许是我曾当过知青的缘故,对叶辛所著的知青生活长篇小说 《蹉跎岁月》 《家教》 《孽债》情有独钟。其中,那本 《孽债》被工友借阅遗失。一个月后,待我从偏僻小站回城,书店已售罄,以后几经购买均未能遂愿。那天,躺在地摊上的 《孽债》让我眼前一亮。我忙不迭地翻看,确实是由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原版书,原价15元,而我只花了6元便购得。真是 “踏破铁皮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如愿以偿,24年后让它加入了千余册藏书行列。

当然,淘书的喜乐中也不乏遗憾。那本“文革”前我借阅的长篇小说 《武陵山下》,只怨我迟到10分钟,便被人捷足先登买走,令我懊丧不已,直叹可惜。这套上下册的红色经典珍本是1965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每本定价2元1角。那年的租期短,近乎囫囵吞枣式的阅读,让我记住了作者张行,记住了湘西土匪的残暴以及剿匪战斗的惊心动魄。得知摊主出售的书价,我以10倍的高价与人商议购买,未果,我只得悻悻而归。

这些封面破旧、书页泛黄、已不再散发油墨清香的旧书,却被我视为珍宝爱不释手。重温捧读,掩卷良久,我总能品味出新意,那份旧书情结也与日俱增。沙中淘金,我不断收获惊喜与快乐。这让我不改初衷,乐此不疲地徜徉在淘旧书的喜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