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莹

如果说登山铁路也要找一个吉祥物,大家会选择谁呢?奥地利施内山登山铁路另辟蹊径,把蝾螈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不仅把蝾螈画像搬上了车头,车身也涂装得色彩斑斓。穿行山间,活脱灵巧的 “蝾螈”吸附在岩壁上攀爬而行,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

图一:在山脚下的密林中穿行的登山列车

图二:老机车库里的19世纪的蒸汽机车

图三:有着独特涂装的登山列车

图四:在山间小站交会的登山列车

图五:施内山登山铁路示意图

造型独特的登山列车

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乘坐去往格拉茨方向的RJ高速列车,只需30分钟便可抵达维也纳新城火车站。从这里换乘支线上运行的内燃小火车,在阿尔卑斯山麓恬静的村庄与丘陵间再行驶50分钟,便可抵达施内山下的普赫伯格。从小镇向西眺望,雄伟的施内山横亘,普赫伯格火车站站台对面则是数列五颜六色的登山小火车。这里便是施内山登山铁路的起点。相比欧洲其他地方的登山铁路,施内山的风景并非最出众的,但色彩斑斓、酷似蝾螈的登山列车却让这条铁路格外引人注目。

施内山是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附近最高的山脉,其最高峰海拔为2076米,是阿尔卑斯山脉超过2000米的山峰中最东边的一座。施内山主峰是独特的石灰岩山体,三面陡峭。在晴朗的日子里,从65公里以外的维也纳城内也能眺望到施内山仿佛遥立天边。因此,施内山自古便是维也纳一带居民健步、踏青和滑雪的胜地。

早在19世纪末,随着铁道建设技术的成熟,欧洲大国开始了山岳铁路修建的大比拼。坐落于阿尔卑斯山麓的奥匈帝国自然不甘落后。如今,建成于1855年、人类第一条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赛默林铁路依然穿行在施内山以南不远的赛默林山口。与此同时,登山旅游热潮的兴起,也让阿尔卑斯山所在的主要国家纷纷开始了比赛似的大规模修建齿轨登山铁路。作为首都维也纳周边最著名的山岳名胜,施内山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登山客的光临。攀登施内山的登山铁路便在此时动工修建。

1897年,施内山登山铁路建成通车,仅用了两年。当年的登山铁路分为两段,第一段是从维也纳至格拉茨铁路干线上的维也纳新城站出岔,以普通支线铁路的方式通往山脚下的普赫伯格;第二段则是从普赫伯格开始用齿轨铁路爬上山顶的线路。后来,随着铁路的兼并重组,如今从维也纳新城到普赫伯格间的支线铁路已归入奥地利国家铁路网,因此施内山登山铁路便更多地特指从普赫伯格到施内山山顶的这段登山线路了。

登山列车尽览施内山美景

今天的施内山登山铁路几乎还保持着当年刚刚建成通车时的模样:1000毫米轨距,Abt式的齿轨,196‰的最大坡度。施内山登山铁路用短短9.85公里的线路,将旅客从海拔577米的普赫伯格一直送到海拔1792米的山顶站,从那里再攀登2076米的主峰便简单了许多。每到周末,普赫伯格火车站这座登山铁路起点站都会热闹非凡。黄绿相间的登山列车色彩艳丽,圆滚滚的造型透着一股子“萌”劲,不仅让孩子们兴奋不已,而且也引得大人纷纷与其合影留念。在股道尽头的车库里,19世纪铁路建成初期便开始使用的老式倾斜式锅炉蒸汽机车依旧 “健在”,夏天的每个周日还会出来推着老式的木质客车从山脚到山顶来一个往返。不过,蒸汽机车牵引的火车不仅需要额外加价,而且得提前预订座位才能坐上呢。

等待满站台的旅客过了兴奋劲儿,都钻进 “蝾螈”的 “肚子”里后,随着一声哨响,柴油机的轰鸣声响起,登山列车缓缓驶出普赫伯格火车站。在欧洲,齿轨列车或是使用电力机车牵引,或是使用老式蒸汽机车吸引旅客,类似施内山这样的内燃齿轨登山线路还真不多见。在最开始的一段路程中,列车穿行在普赫伯格小镇的边缘。窗外风景在尖顶木质别墅、如同绿地毯般的草地和茂密的松林间变换,一派典型的阿尔卑斯小镇风光。随着高度不断爬升,密不透风的树林开始占据窗外,列车开始行进在树冠搭成的隧道里。密林间偶尔露出的草甸鲜花盛开,登山列车开行其间,与周边景色完美融合,仿佛天造地设。

在半山腰的小站baumgartner,蒸汽机车需要停车加水。 “蝾螈”虽然不喝水,却也好似爬累了需要停车休息一下,会让下山的列车。从这里远眺,施内山山顶仿佛触手可及,山顶处茜茜公主的纪念城堡也清晰可见。车站前方顺山势而上的线路则告诉我们,前路依然漫漫。自此向上,森林逐渐褪去,高山草甸成为窗外的主旋律。在接近山顶的地方,虽然依靠齿轨,但为了适应愈发陡峭的山势,铁路开始画着S形展线蜿蜒而上。在几座小隧道的进出口,还可以看见木造的防雪棚,以避免冬季大雪压坏线路。

终于,列车驶上山顶的缓坡,窗外敞亮的风景让人顿感天地辽阔、悠然自得。出发时的小镇普赫伯格和刚刚停车会让的小站baum-gartner都清晰地出现在窗外时,海拔1792米的终点站施内山山顶站也便到了。下车后,如果继续徒步而上,2076米的施内山主峰已近在咫尺;若顺铁道线而下,走访纪念奥地利皇后茜茜公主的城堡也是不错的选择。想必茜茜公主每天有穿梭而行的 “蝾螈”列车相伴,也不会感到寂寞吧。

本文图片均由罗春晓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