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传唱千载的重阳怀乡诗,是我国唐代大诗人王维(701—761年,今山西太原祁县人)17岁时在京都长安写的。

据唐代薛用弱的传奇专集《集异记》载:唐开元四年(即公元716年),年仅15岁的王维,仗着出口成诗,工笔书画,“文章得名,性闲音律,妙能琵琶”的绝世天赋,独自闯荡京都长安,并能“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

由于少年王维聪敏过人,多才多艺,常与王昌龄、高适、王之涣等大文豪,“出没酒楼或教坊”,赌唱赏乐;一时间,竞成为京都上流社会的“宠儿”。

尽管如此,但他仍然感到异地他乡,举目无亲,孑然只身,特别的冷清,孤独,无聊寂寞;尤其是到了象春节、端午、中秋、重阳这样家家团聚的美好时刻。

由于有了这样强烈的“反差背景”,加之少年王维又是初次远离家乡;所以,怀乡情真,思亲情更切;而流露出来的纯情诗绪,当然会“语出自然朴素非常”。

从文字表面看,这首小诗,似乎在设色和意境上都很平谈,无甚出奇之处;但细细品赏,我们却又会感到她的艺术魅力是相当强烈的,自有三番绝妙处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诗的起句为我们勾画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个踌躇满志的弱冠少年,脚下“踏”着繁华堂皇,热闹非凡的京都,独自一人“倒抄手”,翘首痴望着远山,面带忧郁,满腹愁怀,眼神里透出一股热切希望团圆的凄楚神态。

这不,一个“独”字,集中表达了诗人当时眷恋故土,思念家人的情感,和对自己独处异乡孤独、凄冷、寂寞的真切感受。

但他仍嫌不足,进而又别出心裁地拈出两个“异”个字来,进一步强调他在异地他乡思亲怀乡的难言若衷。

别小看这一个“独”字和两个“异”个字,它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是相当惊人的;进而给人一种刻骨铭心的,柔肠寸断的离愁伤感。

假若换上其它字,这首小诗势必黯然失色,而王维“异地一浮萍”的怀乡情,就不能充分表达出来。

难怪有人曾这样评价说:“王维的这句起手笔,写得十分精彩,不但用词巧妙,语调奇俏,而且写得既朴质,纯情,又毫不作态,堪称‘千古神笔’。”此为一绝。

严格说来,第二句是第一句的深化;也就是说,王维即使在平时,也是“身在京都,心在乡下老家”;一旦到了重阳节,这怀乡思亲的情感,当然就会成倍增长。

“佳节”二字,从侧面旁证了唐代已把重阳节作为重要节日的史实;而这个“倍”字,却又恰到好处地,“道出了天下人共同的感受”。此为又一绝。

最后两句,是少年王维“懒惰无心,独坐窗前”,暗自思念的奇想:——今天,乡下老家的亲朋好友们,又在高高兴兴地登高玩乐;当他们互往头上插戴茱萸花(即越椒)的时候,一定会想到少了我这个远在他乡的兄弟吧!

少年王维,真不愧是绝顶聪明的“神童”。

你看,他不直接说自己,是如何如何怀念家人,反倒说远在乡下老家的亲人们,因为少了自己而陡减节日的欢乐。

这种别出心裁的“反衬笔法”,实在太妙了!妙就妙在诗人善于“故设曲折,逆乎常情”;而这种“反衬笔法”,最足以把王维强烈的思乡怀亲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此为第三绝。

以上所谓的“三绝”,正是构成这首小诗高度的艺术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