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们现在多么年轻,我们必将老去。生命是个很有趣的东西:从我们呱呱坠地那一时刻开始,我们所走的就一直是条下坡路——哲人称之为“向死而生”,我则认为是“向老而生”——小孩子增一岁,我们叫他长一岁,而不叫他老一岁。上了年纪的人长一岁,我们则不叫他长一岁,而叫他老一岁。其实,小孩子长一岁也是老一岁啊!甚至可以说少一岁啊*—人如果能活80年,那长一岁便意味着就减少了一年寿数。
人总是要老的,这没有什么好可怕的,一如我们要死。可怕的是,如果一个国家在经济尚未完全发展起来,而人口突然迎来了老龄化,那该怎么办?
人固然有家庭,但仅靠家庭养老,显然不现实。且不说那些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即便那些有儿有女的家庭,也面临养老问题。政府面对从天而降的老龄化问题,确实没有准备好,甚至措手不及。即便是我们这样的地级城市,经济发展还算不错的城市,养老设施的投入,也几乎为零。
政府为何对养老问题反应不那么敏捷呢?难道政府里的官员们都永远不老?他们是人,当然会老的。可他们不怕老,这倒是真的。为何这么说?他们退下来后,会有很好的收入,哪一天他们老得不行了,可以花钱雇人照看自己。官大的,养老更不是个问题。可老百姓不行啊!他们的收入连吃饭、看病都成问题,哪里有多余的钱雇个人照看自己呢?所以,这些年来媒体常报道老年人死在家中多日、甚至几个月,都不为人知。
政府官员不大关注养老问题,还在于,他们就是把养老设施搞得再好,也未必算他们的政绩——什么才是他们的政绩呢?GDP是;修一条高速,建一个机场,是;最不济的,盖几座大楼,也会很好看,至少,上司来时是看得见的。
何时,官员的政绩观是这样的:不看GDP,不看高楼,不看光鲜的城市外表,而看这个城市里的人民收入是否稳定,出行是否方便,上学是否择校,生活是否便利,看病是否困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孟子不愧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说,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即便是那些又贪又色的官员们,也是孝敬父母的。只是,在我看来,他们又贪又色,乃至成为阶下囚,就不算是孝了。常有一些贪腐官员在法庭上、监牢里痛哭流涕地说:“对不起爹娘1他们说的是实话。
孟子的伟大之处乃在于,他不仅提倡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还强调不应忘了那些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这一点,中国人做得实在不怎么好。我们中国人,许多人只赡养孝敬自己的父母,而对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既不会赡养,也不会孝敬,有时连一点同情心也没有。还有一少部分中国人,他们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赡养、不孝敬,又怎能去赡养、孝敬与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呢?
前些天在网络上看见一条新闻:一个男子,因为房子装修向他母亲索要钱款未遂,竟对他的母亲在大庭广众下大打出手。我边看边揪着心,我在问自己:“他们是母子吗?”我宁可相信这不是一对母子!我视他们为两个陌生人。即使如此,我也觉得,就算是两个陌生人,男人也不该这样跳起来去扇女人的耳光!但他们确实是一对母子。我们不妨把时光往回退,若干年之前,这个男子是个孩子,他的母亲抱他在怀,心疼地一口一个“宝贝”地叫着!每一个母亲都深爱着她们的孩子,可每一个孩子也都深爱他的母亲吗?
看完那段视频,我很悲酸地想:那个男子,能帮他母亲养老吗?他的母亲能指望这样的儿子养老吗?贪腐的官员虽然不孝,可还不至于这般恶毒,无人性。他们若不出事,对他们的父母还是会很孝敬的,因为,毕竟他们有那个能力。
对官员来说,老百姓也是他们的父母。我说不清官员是否也有此认知?对官员来说,赡养、孝敬他的生身父母,那是伦理道德所必须的。而赡养、孝敬老百姓则是他的职责。他的职务是老百姓给的,给他职务就是要他尽责——尽为老百姓做事之责。可老百姓给了他职务后才发现,他们中的一些人把职务当官做,把职务用来为自己牟取私利。他们不是人民的公仆,人民则成了他的仆人。按说,他的官是人民给的,他应害怕人民,可现实却是,人民怕他。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在封建社会,官员是人民的老爷、大人!人民是官员的下人、小人、奴才。但就是在那样的时代,仍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良知。今天是“人民当家作主人”的时代,官与民的关系已彻底颠倒了过来,即民为上,官为下;民为父母,官为仆人。
可是,说实话,连我自己都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现实告诉我,官与民的关系依然是一个高高在上,一个低低在下。官员们尽管不敢把自己当成爷,可人民在他眼里也绝不是父母!在人民面前,他没有一点仆人的样子,相反,人民反倒像是他的仆人。
官场上,许多的东西是让我纳闷、郁闷的:为什么坐在台上的是公仆,主人则坐台下?为什么公仆进会场,主人要站起来为他鼓掌?为什么公仆出行,主人要为他让路?为什么公仆的办公室,主人去不了?为什么公仆和主人照相,公仆坐着,主人站着?
还是回到老人这个话题上来。
官员不那么在意百姓养老问题,前面我已说了,养老这个事即便他做了,也不好算他的政绩。所以,不如不做,不如跟着舆情喊叫几声拉倒。
老龄化,不只是中国人的问题,这是个世界性问题。但很显然,我们的问题要比人家严峻得多、也可怕得多。中国的老龄化,实际与计划生育政策有很大的关连。眼下调整计生政策的呼声渐高,但有关部门似乎仍没什么态度,依然是一副“任凭人们狂呼,我自岿然不动”的劲头。在一次有关计生工作的座谈会上,我说了这么一句话,我说:“如果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我非常担心几年之内若有战事,像我这般的半老头子也极可能被派上战唱—为国而战,我很荣幸。但于国而言,未必是幸。”
中国的未富先老现象,的确值得我们警醒。有人说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抓经济,我则认为,最紧要的事是解决养老问题,解决人口结构问题。中国现在有两个问题,最棘手,最急迫。一个就是老的问题,一个就是小的问题。小的问题,就是教育问题和成长环境问题。不把小孩子这方面的问题抓好,中国很难成为受人尊敬的榜样国家。老的问题,也不光只是养老,整个社会对尊重老人、关心老人尚未形成风气。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