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和人生有什么关系?

阅读打开我们的世界,无论文字的阅读、音像的阅读,还是天地万物的阅读,可以说,没有阅读也就不会有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与互动。在每个个体和其他事物交接的那个刹那,就已经进入了阅读、理解与交互作用之中。

阅读历史,可以看到每个朝代的具体事件与其情境;阅读自然,可以看到天地万物的奇妙变化与其条件;阅读电视电影与音乐舞蹈等,可以看到他人的创作与表达;阅读现实人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对它的观察与理解……苏东坡在《赤壁赋》中感慨:“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可以说,阅读打开了我们的世界,丰富了我们的人生,也塑造了我们的人格与生命轨迹。

古人常说,阅人多矣,阅世深矣。这样的词都用来形容他们的阅读对象与阅读量,除了文字、绘画、音乐、雕塑等艺术作品外,人与世事更是阅读的对象,所以《红楼梦》才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情世事既是阅读对象,又是创作对象,比如说,今天我们去看苏东坡和欧阳修的相互赏识,去赏析他们之间的相互阅读与品鉴,乃至于品味他们彼此的惺惺相惜,然后去复述他们的故事,其中不仅加入了我们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而且加入了我们自己的再创作,我们在阅读、理解以及再创作他们的关系。

苏东坡一生纵横开阔,文采风流,几乎无事不可从诗文中道来,欧阳修很赏识苏东坡,两人年龄相差30岁,却有“伯乐”与“千里马”之美,师资相遇,共同成就了北宋文坛的一段佳话,一段光耀千古的佳话:东坡的诗文在当时就常常为人所传诵,每有一篇作品出来,欧阳修就终日为之欢喜不已,经常如此。有一天,他正跟儿子讨论文章,论到了苏东坡,欧阳修赞不绝口地说:“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1就是说,欧阳修认为30年后,大家都不会记得他欧阳修的文章,而都会喜欢苏东坡的文章。北宋那个时代的人很懂得审美,对好文章很推崇,士大夫们不诵读苏东坡的诗,就会觉得气短,会被人认为不高雅。苏东坡的文章曾被官府禁止,但是越禁越火。这当然和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赏识密切相关,从文字开始赏识,不吝提携,甘为人梯……欧阳修的这种胸襟就非同寻常。但欧阳修这样的良师只有一个,苏东坡对恩师的评价是:“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由此可观苏东坡对欧阳修各方面的了解与赞誉皆是一代风流。但苏东坡与王安石有冲突,王安石也是很了不起的人,而苏东坡与他政见不同。苏东坡一生最终为文字所累,被流放于黄州、惠州、儋州,他借项羽的典故来成诗:“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文字之于人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人们受教育的根本入门之处还是文字,人生识字智慧始。

文字有什么作用呢?或者说,所有艺术作品最根本的作用在哪里?

所有的文字,或者说音乐、绘画、雕塑等所有的艺术作品最根本的作用在于令作者与读者反观自见。认识自己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人贵有自知之明,可能我们读了很多文学的、艺术的、哲学的作品,读了很多人事关系与时事政治,却从来没有读过我们自己,这样的人生可取吗?这样的人生却是很多人的现状,在古往今来的文化里转来转去,不自省,不自知,不自觉,不自律,自然也不知他。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连知饮食之味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又如何能够把那奔放散乱的心收回来呢?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酷爱电玩,看到人们不停地刷手机,看到公交地铁里人们木然的表情,恰好可以想一想:这样的阅读材料有什么意义呢?又怎么去加工这些阅读材料?我们自己又提供了怎样的阅读材料给自己与别人呢?

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如何在彼此相互阅读的时候相观以善呢?使天下之人都相观以善,相劝以善,这就是君子之善,仔细想一想,确实没有比这件事情更大的事情了,因为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太多这样的人在做这样的善事。“圣贤乐善之诚,初无彼此之闲。故其在人者有以裕于己,在己者有以及于人。”圣贤在这件事情上的诚意,没有间歇,所以可以因人而充裕自己,也可以因己而充裕他人。这样的阅读态度和阅读目的,才不辜负阅读这件事。

古人讲,因指见月。古人说的千言万语,中外无量无边的艺术作品,乃至于现代的各类科技产品,其实都是为了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同时看到自他,看到自己本来具有的那个能够照见万物的明月,那个相依相伴的良知良能,也看到他人的良知良能以及他人本具的能够照见自他的摩尼宝珠,并共同去开显这个良知良能,这样才不辜负这样马不停蹄、目不暇接地阅读、理解与再创作。

王阳明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从琴棋书画文武医易等方面阅读创作而知的道理,最终要不断地返身实践在生活与生命中,才能逐渐绽放出生命不可思议的美。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绝思绝虑的地方,是个什么地方?有文字与智识吗?“梅花雪月交光处”究竟是一番什么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