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马
林莽诗集
李木马(以下简称李):林莽老师您好!在2016年6月19日至7月19日、9月30日至10月30日期间,“林莽白洋淀时期(1969—1975)绘画习作展”在青岛市良友书坊和唐山市丰南图书馆两地举行,引起了不少诗友、画友和观众的兴趣。您作为“白洋淀诗歌群落”的重要成员,在白洋淀不仅和芒克、根子等诗人写出了新时期诗歌史上重要的诗篇,还拿起画笔饱含深情地描绘出了大淀和水乡的心灵风景。大家共同的感觉是,它不同于常见的画展,您的画作中散发出一种生命情怀,还有一种青春岁月特有的生命气息。
林莽(以下简称林):展出的36幅画都是我20多岁在白洋淀插队期间的习作。1968年的下半年,我和一些朋友为寻找一个安身之所,多次往返于北京和白洋淀之间,北方水乡的那些年,在我的生命记忆中留下了深深的烙樱这些满含生命真情的诗歌和绘画留住了那些年的记忆,虽然它们是一些稚嫩的习作,但青春的血和泪还有着永不消退的热度。
李:这两次集中展出的您在白洋淀时期创作的作品,尺幅都不大,但却能够小中见大,有的甚至放大成数米尺幅都很有视觉冲击力。我们似乎还能感受到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意韵。
林:这两次在青岛和唐山展出的30多幅小画作,一直保存在我的一个破旧的画夹子里。历经40多年的岁月,这些习作有了另外的意味。一个懵懂的青年,在那个文化贫瘠的年代,在“白洋淀诗歌群落”的文化背景下的习作,具有了超出它本身的价值。虽然,作品本身还是有些稚嫩的。
李:“白洋淀诗歌群落”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影响和价值,文学界特别是诗界已多有定论和共识。您、芒克、多多、根子以及北岛、江河等人与“白洋淀诗歌群落”重要诗人之间的交往和艺术交流,还有您对重新发现食指所做出的令人尊敬的努力,都成为了诗人们经常谈起的话题。我记得您在散文中写道:“那是一些在孤岛上的日子。既有正午的阳光,也有夜的冷雨。深夜,阔叶树发出哗哗的声响,我住的村边小屋外就是一片开阔的水面,没有星光和渔火,我常常在孤单中思念,既凄楚又担忧……”
林:那的确是我人生中一个特殊的6年。在上世纪60年代末的白洋淀,我们过着简单甚至趋于原始的农耕生活。通讯和交通的不畅与闭塞、离开亲人与家庭的孤独、社会政治生活造成的心灵苦闷……在那些日子里,是诗歌和绘画让我得到了心灵的慰藉。
李:“冬日的树木枯干凋零,几丛芦苇在岸边摇曳,孤雁的鸣叫声声远去。冬日的白洋淀一片冰川,灰褐色的云层笼罩着天空。”“有时船在黄昏的水面上滑行,平缓而幽静,当你把手伸入清爽的水中,心中唤起的依旧是一阵凄冷……也就是那时,在寂静的寒夜中,我找到了诗:这种与心灵默默对话的方式。”我从您的散文中能够清晰地感觉到这些生命历程的画面。特殊的年月和特殊的经历,成为了您艺术之路的源头。特别是您的诗歌和绘画,这种艰苦的特殊经历,恰恰成为了生命的馈赠。
林:在白洋淀那几年,应是我生命中最年轻、最美好和最有活力的年龄。基于少年时期对绘画的热爱以及一些难得的学习机遇,我有了一点绘画的基础!在白洋淀文化馆,我有过一段初步的水彩画的练习。那些年,诗歌和绘画为我的生命找到了一种释放和逃避痛苦的方式。
李:记得您在支持参与铁路文学活动时就和铁路作家聊起过,如果当初条件好些,您可能会成为一个画家,而不是诗人。
林:是的,在那些年,我没有走上绘画之路,后来,由于“白洋淀诗歌群落”的氛围和我在诗歌创作上的努力,在写作上得到了某些回报。但绘画一直是我内心隐秘之处的一个梦想。
李:您在青岛和唐山两地的文学讲座特别受欢迎,很多诗友都是慕名远道而来参加活动,大家对您走过的艺术道路非常感兴趣,和读者朋友说说您从白洋淀回京后的生活和艺术经历好吗?
林:为当代中国新诗的发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更多地发现和推出一些优秀青年诗人,是我多年以来的工作追求。艺术交流是一个双向学习和汲取的过程,我很愿意和文友特别是青年诗人探讨与碰撞,有时会激发出很多灵感的火花。从白洋淀回到北京,我做过6年的中学教师,在一所高校工作了12年,在一个文学机构工作了6年,在《诗刊》工作了12年。我的生活与工作似乎和6与6的倍数密不可分,也许,是它们给我带来了幸运。更值得庆幸的是,我的工作和爱好是一体的。艺术的根本是相通的,绘画和诗,对于我都是不可或缺的。
李:是的,我清楚记得,我和您一起工作的时候,您经常带我去参观一些艺术活动和美术展览。记得一次是在中国美术馆看一个英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油画展,在透纳等人的作品前,您专注的目光令我难忘。当时您对我说,这些作品中洋溢着诗意和生命感。
林:那些纯正的艺术,总能触及我们心灵中细腻而柔软的地方。我喜欢欧洲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绘画,对近百年来世界各国的现代主义艺术同样关注和热爱,我以为,艺术是跨越种族和国界的,艺术让我们具有了现实生活之上的另一个世界……
李:您说得太好了!很多诗友都能从您的诗中看到画面感,感受到色彩的映照,甚至能感觉到秋阳般的温暖。我们注意到,近年来,您又拿起画笔,创作了一些尺幅稍大的油画和国画,表现出了一种朴素、温暖而又独特的诗情画意,画面表现的意境也更为深邃、空灵。
林:10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开始拿起了画笔,情之所至,有感而发地画了一些不同材质和不同种类的画。因为多年的学习,生命中具备了一些其他艺术门类的文化经验,让没有多少绘画功力的我,有了在纸上和画布上涂抹的底气。我希望我的诗与绘画能够相辅相成,我想用它们建立一个与我的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世界,这个世界连接人们的现在、过去与未来,是一个容纳真挚心灵和生命理想的所在。
李:记得2008年7月,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前夕,您参与了国内首批艺术名家看高铁采风活动,还写出了一组与高铁相关的诗。您也谈谈“高铁旅行”的感受吧。
林:这些年到各地参加文化活动常常乘坐高铁,另外和铁路文友的联系也较多。我记得当年往返白洋淀100多公里,乘火车几乎需要大半天的时间,现在坐高铁从北京到上海只用5小时。铁路的发展变化太大了,我对高铁的印象非常好,它是令人信赖、感觉舒适而又快捷的交通工具。“高铁”这个意象,已经逐渐出现在文学作品、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高铁很快地介入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改变着人们的出行观念。它和近20年来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是相辅相成的,这一切已颠覆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本文图片由李木马提供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