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下二妞之前,我和婆婆没有共同生活过,彼此是“熟悉的陌生人”。她出生并成长在秦岭腹地的汉中盆地,生活和工作于新疆天山脚下。我则是喝着洞庭湖以南的湘江水、听着石鼓书院“子曰诗云”长大的湘妹子,无辣不欢,无书不喜,随着先生工作的变动,小家定在北京。

婆婆和公公常年“躬耕”于西北边陲的铁路建设,相扶相伴,历经半世纪人生风雨。公公猝然离世后,婆婆的世界顿时黯然失色。至今,还记得那个午后,北京西站,我和先生抱着襁褓中的二妞迎来了形单影只的婆婆。彼时春光灿烂,婆婆的面容却盛满悲戚和沧桑。时光流转,婆婆的心情逐渐明朗,可是新的问题开始出现。首先是生活方面,无论是饮食习惯还是孩子养育方式,甚至讲话方式,我们小心翼翼地适应着对方,彼此身心疲累。再就是精神层面,婆婆身边没有朋友,平日做些针线活来打发闲暇时光,精神上难免空虚寂寞。如何让婆婆真正快乐起来呢?我和先生毫无头绪,直至有一天发现婆婆原来竟也是个“书迷”。

大妞的老师推荐孩子们阅读《穆斯林的葬礼》,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本书随着大妞的“位移”,在家里的书桌、餐桌、茶几,甚至厕所洗脸池的台面上反复出现,最后它爬上了婆婆的床头柜。西北生活的经历让婆婆对穆斯林的习俗有部分了解,因此她很快沉浸到书中的世界,作者清新流畅的笔触、三代人的命运沉浮,尤其是“月”“玉”两条线索贯穿起时空交错的传奇故事,让婆婆感叹不已。

看到婆婆如此痴迷读书,我向她推荐了《平凡的世界》。这部书被我奉为“励志圣经”,每当觉得自己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就会翻开它好好读上一遍,重新获取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推荐这本书还有个重要的原因,作者路遥和婆婆同为陕西人,我深信那些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悲欢离合,一定能唤起婆婆的情感共鸣。果然,婆婆才读了一小部分,就忍不住用乡音笑着说:“你们听啊,‘娃’‘女子’‘跟集’,老家人就是这样说的呀。”此后,我们晚餐时的讨论话题,从梁君璧、梁冰玉姐妹的忧伤与哀愁悄悄地过渡到了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坚忍和倔强。

由于拥有阅读这个共同的爱好,我和婆婆越来越心意相通,无拘无束地谈天说地。她向我们讲述过往的点滴,有我先生的成长趣事、有艰难年代里一家人不离不弃的相守、有与公公游历四方的见闻……动情处还是会潸然泪下,但已不再执念旧时光的悲伤。在我们的鼓励下,她走出家门,和公园里的老人朋友们放声歌唱、翩跹起舞,参加社区剪纸、编织等各种活动,快乐地融入新生活。

梁晓声曾说他心中有两个故乡,“一是有父母亲人在的东北大杂院,一是由万千书本堆积成的精神王国,每个人不能忘了故土,也应该有另一个故乡。”为了婆婆心念的故土,我们全家陪着婆婆回到陕西,踏上寻根之旅。

沧桑的老屋、斑驳的墙面、古朴的汉江渡口……在婆婆生活过的土地上,我们轻声吟诵“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探幽寻访《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静静感受《大秦帝国》里原野吹来的古风。夕阳半落,新月初升,微风拂过白发、青丝,我想,此时此刻,婆婆的两个故乡都得到了丰盈和充实,孩子们也在婆婆的精神故乡里、在追寻祖辈足迹的旅途中学会了饮水思源、仁善厚德的道理,并将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供职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运输及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