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桥梁建造史上的一座丰碑,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之一。如今,随着老城区改造与新城区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地标横空出世,然而对于很多南京人来讲,这座大桥依然在他们心中占据重要位置。

说来惭愧,虽然它“近在咫尺”,我却很少过去,即便偶尔路过,也只是远望一下,早已没有了以往的激动。有了孩子之后,除了偶尔坐车从大桥经过时会说道两句,我居然一次都没带她去过南京长江大桥公园,也从未和她讲述大桥曾经的历史和我儿时的记忆。10月28日,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封闭维修,我这才发现,藏在记忆深处的大桥是那么清晰难忘。

当我还在牙牙学语之时,母亲总喜欢扶着我在大桥下学步。望着高大雄伟的桥墩,我迈开了人生的脚步。小学时,我有幸成为南京市少儿迎宾团的成员,我们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大桥下迎送外宾。一件白衬衫、一条蓝裤子,胸前飘扬着鲜艳的红领巾,我们和着欢快的舞步,高举着塑料鲜花,欢呼声此起彼伏:“欢迎,欢迎,热烈欢迎1就这样,我们迎送过一波又一波来南京长江大桥参观访问的外国朋友。那时,我幼小的心灵深处总会涌动着一种自豪和骄傲。上初中后,每次做完作业,我最喜欢拉着爸爸到大桥公园学自行车。那跨越天堑的桥身、高大挺拔的桥墩给了我信心和勇气。我总喜欢在桥墩之间骑车穿行,把身后传来的路人的呼喝声甩得老远。如今的大桥公园,除了晨练的老人,已经少有人问津了。而南京长江大桥还是那样孤独、骄傲地屹立在那里。

长江是生命之河,也是文明之河,但历史上的长江也曾经是阻隔南北发展的天堑。早在上世纪20年代,北洋政府就曾邀请外国专家实地勘测建桥事宜,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政府围绕《首都计划》,多次组织中外桥梁专家考察,但终因水文条件复杂、建造难度巨大而不了了之。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建设南京长江大桥正式纳入议事日程。虽然当时资源匮乏、技术欠缺,但是中国人民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斗志,耗时8年,完全自主设计、自主建设了这座沟通南北的大桥,实现了“天堑变通途”的伟大理想。很少有人知道,南京长江大桥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振兴发展的标志。

历经近50年的风风雨雨,南京长江大桥记载着新中国自强不息的精神,见证了古都金陵的发展变迁,也迎来了27个月的封闭维修。它终于可以暂时放下肩负的重担,好好休息一下了。希望维修后的南京长江大桥更加容光焕发,给这片土地带来更多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