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的太原机务段退休职工毛建安老人耳聪目明,身体硬朗。8月29日,笔者来到毛建安家中,他高兴地拿出相册,让笔者欣赏他在坦桑尼亚的照片,并且津津有味地讲述坦赞铁路建设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港口城市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的新卡皮里姆波希,铁路于1970年10月动工,1976年7月建成,它从南部非洲腹地出发,跨过半个大陆,穿越森林、高山、峡谷和草原,历经1800多公里路程,最终将触手伸向温暖的印度洋。这是一条被誉为“友谊之路”“自由之路”的非洲交通大动脉。
毛建安说,1971年6月2日,太原机务段设备车间党支部书记对他说:“昨天晚上段党委开会,援建坦赞铁路需要一个人,段党委决定让你去。”“既然领导派我去,我就去,保证完成任务。”毛建安坚定地回答道。
他说,当时援建坦赞铁路的职工需要符合4个条件:第一,政治可靠,必须是党员;第二,身体健康,40岁左右;第三,家里必须有两个孩子;第四,技术过硬。当时,太原机务段、太原列车段、太原建筑段、介休工务段、阳泉工务段、临汾机务段各抽一人。每批为期2年,他们一批共6个人。
7月12日,在太原铁路局干部石世全带领下,他们6个人到北京友谊宾馆,参加了为期40天的培训,学习坦桑尼亚语言、风俗礼仪和援外制度等内容。培训结束后,他们从北京坐火车到广州,再从广州坐上轮船,穿越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我们都是第一次坐船出远门。海上风浪大,晕船吐得一塌糊涂。”毛建安说。9月13日,经过18天的海上颠簸,他们终于到了达累斯萨拉姆。当时还没有港口,轮船抛锚后,他们要从轮船转移到小船上,才能到达岸边。
休息3天后,他们坐汽车到了天然动物园。那里根本没有人,全是野生动物。园内有一座石头山,因为离达累斯萨拉姆有171公里,所以叫“171采石潮,大约有50亩地,这里为坦赞铁路生产道砟。
到了“171采石潮,住处成了大问题。“我们就地取材建房子。大家和泥,做成一团团的泥巴块垒墙。垒到1米高左右,便在上面插木棍。房梁用的是当地一种叫栲胶树的木材,房顶盖些长草、椰子树叶。盖房时,当地人给了我们很多帮助。”毛建安说,房子建好后,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名工友一起住在大通铺上。这些人中分为钳工、锻工、木工、电工等工种,慢慢熟悉后,大家克服诸多困难,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毛建安说,“171采石潮有200余名坦桑尼亚工人,他带着16个坦桑尼亚徒弟负责破碎机、皮带输送机、筛石机等机械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当地是热带海洋性气候,植被比较繁茂,天气特别热,温差小,雨水多。每年11月到第二年2月,白天阳光火辣辣的。活特别多,他们天一亮就干活,汗水从头到脚直往下流,非常辛苦,晚上才稍微凉快点儿。
“171采石潮四周围着铁丝网,“我们白天干活,外边就有许多大象、野牛、野驴、老虎、狮子等动物,有时动物盯着我们看,好长时间才离开。毒蛇也多,有时会钻进我们工地。那里下雨多,蚂蚁会用土垒起蚂蚁堡。那种蚂蚁有毒,我就被毒蚂蚁咬过,赶紧在采石场卫生所打针、治疗”。我问他遇到过哪些困难。“遇到的困难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毛建安感慨道,水土不服,生活不习惯等都是麻烦,最大的困难是雨季,输送机皮带上沾满了泥,除泥的工作量很大。后来,他用一块铁板在输送机前做挡泥板,效果不错。输送机的皮带断了,需要20个人在两端使劲拽着皮带才能接上,后来,他制作了一个专用工具,一个人就能把断了的皮带接上。他还做了套管、专用扳手等专用工具,解决了许多生产问题。
毛建安说,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在“171采石潮相继建起了卫生所、浴池、活动室等生活设施,吃的米、面、油都是从国内运去的。他们还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在采石场种菜、喂猪、养鸡,改善自己的生活;业余时间,打乒乓球、篮球,给单调的生活增添了些许乐趣。说着,他动情地用坦桑尼亚语唱起了《友谊歌》。1973年9月24日,他们提前两个半月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国内。
坦赞铁路是一段凝固的历史,它的存在,时刻都在向非洲人民彰显着来自遥远中国的友谊。
本文图片均由毛建安提供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