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的青岛,名流云集,文风浩荡。
1931年5月10日,《读书月刊》刊发《青岛作家零讯》,介绍当时到青岛的新文学作家近况,共九条,其中第一条写道:“冯文炳:因赔钱过多而停刊的《骆驼草》,其编辑冯文炳先生,笔名为废名,现在青岛铁路中学(即胶济铁中)担任高级中学之‘文学史’及‘学术文’等功课教员。”
废名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也是跨诗、文、佛诸多领域而难以归类的学者。在中国现代作家里面,他是名气极大的一个,也是读者极少的一个。他文风晦涩,诗意盈盈,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是与周作人惺惺相惜的知己,也集鲁迅的追随者与批评者等身份于一身。
1929年,废名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工作,并为找工作到处奔波。1930年5月13日,废名与冯至、周作人等办《骆驼草》,算是找到了一份可以耕耘的事业。可惜同年11月3日,《骆驼草》就停刊了,废名再次陷入窘境,而北平又没有合适的去处。于是,他去了青岛。
1931年1月12日,刚到青岛不久的废名就给周作人写信,请他帮忙:“今早发一信,把日子都记错了。青岛这地方很好,想在这里住它一个春天,另写一信给平伯,请他或由他另约几位与杨振声有交情者共同写一信与杨替我谋三四点钟功课,不知如何,请翁就近向平伯打听一下。我写给平伯的信是由清华大学转,当能收到。”
文中的“平伯”即俞平伯,作家、红学家、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创始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文中提到的杨振声与俞平伯曾是北京大学同窗好友。杨振声,现代著名教育家、作家、教授,1930年至1932年秋任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的前身)校长。
废名在信末特别注明:“来信寄青岛铁路中学修古藩转。”修古藩,192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20世纪30年代曾是沉钟社主要成员。修古藩于1933年至1934年间在《沉钟》第19期至第34期上,发表了一系列小说、散文。
周作人收到废名的信后,于1931年1月15日给俞平伯去信,请他帮废名疏通。此前,周作人曾帮杨晦向杨振声说过一次,但没有效果,这次替废名疏通同样无效。废名最终没能在青岛大学任教,但他转而接受了胶济铁中的邀请。
尽管我们不清楚废名在胶济铁中的讲课情况,但是从后来他在北大的讲课情况看,实在是别具一格。据当时的北大学生、现在的北大教授乐黛云回忆:“废名先生讲课的风格全然不同,他不大在意我们是在听还是不在听,也不管我们听得懂还是听不懂,常常兀自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他时而眉飞色舞,时而义愤填膺,时而凝视窗外,时而哈哈大笑。他大笑时常常挨个儿扫视我们的脸,急切地希望看到同样的笑意。其实我们并不知道他为什么笑,也不觉得有什么可笑,但不忍拂他的意,或是觉得他那急切的样子十分可笑,于是也哈哈大笑起来。现在回想起来,这种类型的讲课和听课确实少有,它超乎于知识的授受,也超乎于一般人的道德‘熏陶’,而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爱心、感应和共鸣。”
尽管废名在胶济铁中任教时间不长,但在胶济铁中的教职员名录上,却永久留下了他的名字。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