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了,又是一年回家时,年开始了倒计时。远方的游子,你可知否?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赴一场除夕盛宴。

每年的这个时候,大家都闲在家中,把一年的琐碎与辛劳用这段闲散慵懒的日子抵消掉。亲朋好友聚一聚,喝上几两小酒,拉扯起家常,开心的、不开心的,趁着欢聚,都想说一说、聊一聊。鸡鸭鱼肉出锅了,各式小吃备好了,水果洗好装盘了,热气腾腾的饺子上桌了,对联贴完了,年三十全家人聚在一起,忙忙乱乱的吃一顿饕餮盛宴,虽然每次都吃不多,备的年夜饭都够两三顿的量,但每年妈妈都是按着最丰盛的备,就为了全家人每样都能尝一尝。大家也乐此不疲,这个盘子尝一尝,那个盘子夹一夹。

每年回家总要约上三五好友,去小吃城吃一圈,有一段快板,时不时还能打趣溜两句,“烧鸡粉、卤鸡蛋,荞粉酿皮呼噜面。牛肉羊肉担担面,桂花元宵羊肉串。浇汤扯面味道鲜,吃上一碗又一碗。甜胚子、甜又凉,花钱不多尝一尝。韭菜包子刚出笼,端着上来热腾腾。抹上猪油酸辣子,吃上一口还想吃。腊羊肉的味道怪,吃了还给家里带。巩昌三绝有传授,火腿口条金钱肉。说起腊肉更为美,陇西特产猪火腿。色鲜味香营养高,经久耐放销四海。”几个人点上几样小吃,你一口我一口,滋味儿倍棒。

立春了,解冻了,大家又打起精神,开始各忙各的。 

然而这几年,年味越来越淡了。

上学的时候每年放寒假了,还可以全家一起办年货,忙忙碌碌一段日子,等到年三十的时候才闲下来,有了全家人一起准备的过程,吃起来也格外香,似乎这就是年的味道。可是工作了,过年只有几天假,每年回家,家里人为了让团聚的日子清闲些,总是按着回家的日子,提前备好年货,回到家只许坐着吃吃喝喝,父母舍不得让回家的日子消磨在其他地方,一回去就开始大鱼大肉上桌了,经常是回家没两天就开始闹肚子,吃的少了,父母以为做的不好吃,换着花样一天做几顿;吃的多了,父母又开始担忧,一看就是在外面没吃好,还是家里的好吃,尽量多吃点。好像赶着回家的几天,要把一年没吃到的全都补回来,全家人的年夜饭不再是年三十,而且远方游子回家的日子。

没有了全家人置办年货的过程,没有了筹备许久等待年三十的期望,虽然吃的好了,桌上的饭菜相比较以前丰盛了好多,可是,年味儿好像不是年味儿了。

如果有一天,年味儿没有了。

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在了,年的味道恐怕也随之远去了,不会置办抑或不想置办年夜饭,大家一起去外面下馆子;小区也不像农村,出门就能随口喊上三五玩伴,大家都呆在自家房间,看晚会、玩游戏;再或者全家趁着春节去旅游度假,放松一下;孩子也不像我们小时候,不再期盼新衣服、不再期盼放烟花、不再期盼串亲戚;那全家人聚在一起,我们可以说些什么?

怀念,总是在消逝后开始。趁着每年回家,把温暖留给最亲的人。陶渊明说过“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父母的盛年不再,可年味儿要传承,年味儿要大家共同守护。虽然漂泊在外,“故乡只有冬,再无春夏秋”,但是,冰封,阻不断心路。纵使只有几天,也要回家,去赴全家人共同的盛宴,一起感受浓浓的年味儿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