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在进火车站上车时,总会看到车站工作人员把火车票用特制的剪票钳剪上一个口子,表示查验。这项举措不仅是为避免旅客上错车,而且意味着铁路对旅客的意外伤害开始履行保险义务。
铁路刚进入我国时,技术条件有限,为了更好地对旅客安全负责,我国铁路部门于1951年开始实行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即铁路在发售车票时,便一同核收了旅客的保险费。保险期限是从旅客持票剪口到缴票出站为止。在此期间,如遇意外,那铁路就要向旅客支付保险金。因此,剪票是对旅客安全负责的关键环节。
细心的旅客可能会发现,不同车站的票被剪掉的小口形状也是不同的。
笔者在1947年《客运暂行办法汇编》中发现了早期北宁线以及平绥线各站验票剪型及剪数表,当时,各站所配发的剪票钳的剪型是不同的。以平绥线(京包线)陶卜齐—口泉为例,每隔10站使用同一个剪型的剪票钳,并且不同级别的车站配备票剪的数量也不同,小站配备2把票剪,一般车站配备3至5把不等,特大车站如当时的北平东站、天津东站都配备了16把票剪。不同形状的剪口,方便列车工作人员正确统计人数,防止偷逃票的情况出现。
随着车票实名制的实行以及车站自动检票闸机的使用,新型的蓝色磁卡车票正在被推广应用,极大提高了旅客进站速度。自助设备节约了人手,更节省了时间。而使用多年的纸质车票正在逐步消失,剪票钳的使用也在逐渐变少。
目前,常用的剪型主要有三角形缺口、长方形缺口和台阶形缺口。
本文图片由韩毅提供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