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午后,我和友人相约,从福建省福州市湾边大桥沿着乌龙江江边步道一路骑行。大约半个小时后,便能远远地看见金山寺。
据《红塘志》记载:金山江心矗起,形象印浮水面,似江南镇江,故曰小金山。有塔七级,故曰金山塔寺。相传,宋元年间,人们在这里建起一座实心塔,高约7米,由花岗岩砌成,后来又在塔周围建成殿堂。因地形限制,寺院没有巍峨的殿阁和巨大的佛像,但玲珑精巧的建筑倒映在水中,分外别致。
金山寺曾被洪水冲毁,明代时重建。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从岸边到金山寺的连接石桥被洪水冲毁了,从那时开始,人们要到金山寺,就只能靠乘坐小舟摆渡了。金山寺独立于江心,巧借外景,清幽辽阔,成为福州人闲暇时光里休闲的好去处。
能容纳10人左右的小舟横在渡口,船夫站在船头。等游人上船坐定后,只见船夫双手抓住连接横亘在两岸之间的粗大绳索,一米一米地向前拉,满载着游客的小舟便一米一米地前行,50米距离,不到2分钟就到了。
登岸,我站在渡口抬头看,金山寺就在眼前。金山寺依地形和自然景致而建,四周围以护栏,主要建筑物有妈祖阁、大慈楼、金山塔和左右两间配室。我随着人流拾阶而上,只见金山寺殿前生长着一棵古榕,枝繁叶茂,虬曲多姿,形似黄山的迎客松。走进金山寺,“静以修身,淡以处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勤以持家,俭以养德,忠以职守,孝以当先……”,人们伫立在《修心赋》前,细细品味这蕴含着人生哲理的箴言。
妈祖阁厅前,魏碑体书写的上下联对仗工整,这是由信女陈婉芬敬献的。进入前殿,正中是一尊妈祖像。这位救苦救难的海上女神,受到黎民百姓尤其是渔民们的爱戴,人们纷纷前来焚香敬拜,祈求年年风调雨顺,出海打渔平安顺利。走过前殿,后门上方悬挂着一块牌匾,上书“是最胜处”。穿阁而过,就到了宋元年间修建的金山塔下。金山塔是金山寺的中心建筑物,造型简朴,几乎与观音殿的屋顶齐平。基座矗立正面,中间是石阶,两侧砌有石栏杆。金山塔为七级八面之实心石塔,由185块白梨石砌成。塔身上琢有檐楣、门窗等各式图案,组合严密,惟妙惟肖。当闽江满潮、圆月当空之时,金山塔浮在江心,景象十分壮观。
转到金山塔后,从右侧步入大悲楼,只见楼内香火旺盛,烟雾缭绕。善男信女在这里烧香拜佛,祈求富贵平安。
金山塔前有观音阁,塔后有大慈楼,左右两边各有一间斗室。左边是恰恰斋,据传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和状元翁正春曾在此读书。右边是借借室,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至1566年)的莆田学者林龙江,在倾囊帮助掩埋了被倭寇残忍杀害的乡亲们的尸体之后,在此著书立说。据说,他当年所用的桌椅器具等日用品全是向附近的村民借来的,故此处有“借借室”一称。借借室门上有一副对联:“山川寄迹原非我,天地为庐亦借人”,是林龙江亲笔拟署的。就在这借借室里,林龙江撰写了《防倭管见》等书籍,提出了自己在保家卫国方面的良策。每年夏天,林龙江都会在此纪念被倭寇杀害的乡亲。他逝世后,乡民们便在附近的龙腰山下盖了龙江寺,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
风和日丽的冬日午后,我坐在金山寺凭栏远眺,乌龙江上碧波荡漾,风帆浮动。不远处,福建省最长的公路大桥——钱塘大桥横跨在乌龙江上,它连接着金山开发区和金山碧水生活区,像一道彩虹,璀璨动人。
夕阳西下,为金山寺镀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光晕。金山寺面积不大却自有巍峨气魄,它跨过悠长的岁月依旧充满活力与生机,正如奔涌的乌龙江穿过不远处的钱塘大桥。夜幕降临了,乌龙江两岸灯火辉煌,我依依不舍地向金山寺挥手道别:我们有缘再见!
本文图片由王惠钦摄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