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古建筑学领域中,提起古建泰斗罗哲文先生,界内界外最常用的词汇是谦和慈祥、质朴温良、宁静淡泊、业绩辉煌、功在当世,影响悠长。适逢罗公辞世五周年纪念,笔者作为中国文物学会的一名老会员,忆及这位师友,无不哀惋之至。兹草此短文,纪念一下平易近人之罗公,记录一下失去友人的哀痛之感。

罗哲文先生,原名罗自福,1924年生于四川宜宾。1940年他凭着自己的兴趣考入中国营造学社,成为当年被录取的唯一考生。该学社在当时系中国唯一的古建筑调查研究的学术机构。他自跨入古建筑学之门起,即师从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大师,从事古建筑学的调查研究工作。其恩师梁思成和师母林徽因均对其寄予厚望,从入门那天起即让他接触到了规范的训练。因罗自福常被人戏称为“罗斯福”,遂被梁师易名为罗哲文。1945年,美国大规模轰炸日本前夕,罗哲文随梁思成大师到达重庆后,梁思成大师用铅笔在地图上,标出了美军在轰炸日本京都和奈良时,需要保护的古建筑的位置。罗哲文用绘画墨水把铅笔所画的位置描绘清楚后,便遵恩师之嘱把地图及时交到了美军手中,并一再强调:“请对京都、奈良的古建筑手下留情,因为这些古建筑都属于全人类1从而保护了京都和奈良的20余处国宝级的古建筑。战后,梁思成和罗哲文都曾被誉为“日本古都的恩人”。

新中国诞生之后,罗哲文先生曾先后荣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文物古建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协会会长、中国长城协会会长、国际古建遗址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数十年来,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古建筑事业。1952年,郭沫若提出了“开发长城,向国内外开放”的建议,时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便把这一重任交给了罗哲文。自此,一晃一个甲子,从古长城、京杭大运河、古观象台,到甘肃炳灵寺石窟、蜀道,他的足迹不仅遍及神州万里,而且详尽记录了古建筑的点点滴滴。半个多世纪以来,经他主持设计、评审和保护维修的古建项目数以百计,他在全国亲自考察过的古代名城多达99座,仅八达岭、山海关的长城他就骑着小毛驴勘察过百余次,他还曾慨然赋诗一首:“断壁残垣古墟残,夕阳如火照燕山,今朝四上居庸道,欲使长龙复旧观。”1985年,他还与郑孝燮、单士元共同起草文本,参加了《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申报工作,使长城成了被保护的“世界级文化遗产”之一。哲文公这位古建筑学泰斗,在文物界也成了口口相传的“万里长城保护第一人”。

当向其提问:“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呢?”他坦然答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中国的建筑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罗公认为:“历史有两个,一个是文字的历史,另一个是实物的历史,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当人们称他为“大师”时,他却谦恭地表示:“我没什么了不起,我觉得自己就是沧海一粟,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1

蜚声当代的罗哲文先生,也像许多文博专家一样,雅好诗书。他酷爱作诗填词,不仅重在“以诗为证”和“吟诗留史”,而且紧扣古建生涯,极具淳朴清新的纪实风格和与时俱进的特征,可谓新谊创见,层出不穷。其中,他为伏羲庙撰写的名联“华夏文明三世祖,淮阳伏羲第一人”,早已被集入当代作家名著《璇玑词》中;罗哲文先生还是一位驰名中外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融汇了儒家的“中正平和”、法家的“空灵清新”和道家的“质朴自然”之长,在书画界别出新意,独树一帜;他也是一位著述等身的多产作家,在古建、园林、摄影、诗词、书法领域均有建树。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自著、与人合著和共同编著的作品多达百部,其中自著的《中国名观》《中国名祠》《中国名塔》《中国名寺》《中国名关》《中国名楼》《长城史话》和《中国帝王陵》等大量卓作,早已洛阳纸贵,一册难求。笔者对哲文公其人其文素所景仰,深感他的力作内容翔实,范围广博,感情深挚,文笔醇厚。每每潜心品读,不仅有如见其人之感,而且读者之人格也因此能得到陶冶。

今生今世,笔者之所以能有幸与罗公相识相知,则源于中国文物学会。当年,罗公荣任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时,笔者作为中国文物学会会员,还曾应聘为中国文物学会国际文物经济开发委员会常务理事,多有往来,时而请益,感悟良多。2009年9月24日,是詹天佑先师主持兴建的京张铁路开通运营100周年华诞,为讴歌这一伟大创举,笔者之拙作《京张铁路世纪情》曾在人民武警出版社出版,由新华书店经销。付梓之际,年逾杖朝八秩有四的哲文公曾以“贺《京张铁路世纪情》面世”为题不吝赐序。在这篇序言中,罗公慨然写道:“詹天佑先生是我非常敬佩的我国科技界先驱,他的京张铁路工程杰作,更是为中华知识分子扬眉吐气震惊中外的伟大创造。”谈及京张铁路这一杰作的深远意义,罗公感言:“京张铁路的起点为五朝古都北京,它历来是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张家口是京张铁路的终点,历属西北要塞,堪称塞外明珠。它北倚长城,三面环山,是连接内蒙古与内地的重要城镇。詹公天佑先师在中华民族备受外强凌辱的时代,成功地修筑了振奋民族精神的京张铁路,这正是那个时代精英们立下的一座丰碑,进而发展了中国铁路工程学事业,奠定了铁路法规和管理制度,培养了一大批有志于中国铁路建设事业的青年工学家。”

对于《京张铁路世纪情》的问世,哲文公对笔者也一直鼓励再三,他在序言中写道:“宏来同志,作为中国文物学会会员,虽年值古稀,却不余遗力,既无任何私欲的驱动,也无任何物质利益的诱惑,终将一部长达13章近40万字的《京张铁路世纪情》,奉献在广大读者面前。宏来同志的这部新作堪称是记录京张铁路百年史话的第一部史书,为中华民族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财富。”谈及不吝赐序一则,哲文公感言:“宏来知我近60年来,为了长城的保护维修,经常奔走于京张铁路线上,对京张铁路情有独钟,特嘱我为序,于是写了以上简短的情况和认识,权以充之,并借以作为对此书出版之祝贺1

由哲文公题序的这本《京张铁路世纪情》面世之后,在京张铁路沿线的广大读者中备受青睐。有的章节已被各地中小学遴选为教学读本。为践行北京精神,此书已被首都图书馆列为推荐书目之一。此书面世四年之后,一生光明磊落,襟怀若谷的哲文公却于2012年5月14日不幸辞世。5月20日9时,笔者曾手持哲文公为《京张铁路世纪情》撰写的序文,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参加了哲文老人的追悼会,并向他深鞠三躬,以示怀念。值此哲文老人辞世五周年之际,笔者谨以这篇拉杂的短文,作为心香一瓣,祭奠于先师灵前。可以断言,哲文公的业绩必将遗泽后人,彪炳史册。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