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 胡俊杰
第一次欣赏彭珺的漫画作品,是在“文化济铁”微信公众号上。该公众号几次推出了彭珺的系列作品,主题为“感受画中哲理”。有几幅作品,一下子抓住了我的视线,准确地说,是抓住了我的心,难忘,而且越琢磨越有味道。比如《我们落入讯息的海,虽四周是水,却没有一滴能喝》《生活是一串无数的小烦恼组成的念珠,乐观的人总是笑着数完》《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这些富含哲理的内容,经过彭珺灵巧细致的演绎,尤其是作为主人公的心形脸蛋的小女孩,那种稚拙、朴素,一下子消融了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让人有所思、有所悟。
彭珺是济南铁路印刷厂的设计师。采访她之前,她在微信里说:“我可是个有故事的人。”这句话激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我很想倾听她的故事,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经历,让她在平凡而繁忙的工作之余,能有一份游离于现实之外的心境,让自己作为“智者”,对生活进行冷眼旁观。或者说,她是怎样在庸常的生活中,找到无限的趣味。
济南的初春,寒意还未完全消散。见到彭珺的那一刻,我收获了小小的温暖与惊喜。她穿一身得体的黑色呢子套裙,内衬红色高领毛衣,个子不高,显得玲珑有致。这个年龄的女人,很多已经“臣服”于琐碎的家务和事务中。但显然彭珺不是这样。我猜想,她应该是一个把日子过得很精彩的女人,同时,我想起她的一幅漫画作品《灰暗的冬天里,尤其要好好打扮自己,你要又温暖又明亮》。
济南铁路局院内一间小小的工作室,是彭珺工作的地方,她在这里完成了诸如济南铁路文化宫、胶济铁路陈列馆等画册的相关设计。也是在这里,她向我展开了她的故事。
彭珺2001年从沈阳航空学院设计专业毕业,来到济南铁路印刷厂工作。跟所有人一样,朝九晚五、结婚生子。没成想,2007年的某一天,她的丈夫涛涛查出患有肝硬化,而且病情急剧恶化。她形容当时的场景是“大口大口地吐血”。在那两三年的时间里,彭珺跟丈夫一起,接受了重大考验,先是为了筹集看病的钱卖了房子,后来是长期就医,做了肝脏移植手术。单位对她十分关心,很多人同情她的遭遇,工会组织大家给她捐款。彭珺笑着说:“我糊里糊涂的,不知怎么就活成了那个样子。我不知道我是怎么了,变成被救济的对象,不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彭珺的讲述过程,眼里是有泪光的,嘴角却微笑着上扬。她说她是靠着读书和画画,度过了那些煎熬的日夜,最终成功地跟丈夫一起从危难之中逃离出来。这一过程,是她很艰难却珍贵的“破茧成蝶”的蜕变。她说,人不能离开读书,要从别人的经验中吸收智慧,丰盈自己。她最喜欢汪曾祺的文章,喜欢汪曾祺随遇而安的恬淡。她举例说,丁玲被发配到北大荒,说自己是“逆来顺受”,而汪曾祺却说,人应该随遇而安。还有英若诚的《水流云在》,也对彭珺有很大的鼓舞作用——英若诚自传中那些苦中作乐的故事,像是在教她怎样面对困难。
彭珺对于知识和智慧的渴望,犹如一块干燥的海绵等待吸水。通过读书,她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她不再做苦难的奴隶,而是勇敢而潇洒地凌驾于苦难之上,活出了别样的滋味。这在很多人是难以想象的。
她说:“我在跟夫君奔波于山东省内外各大医院时,依旧保持娱乐心态。去天津第一中心医院时,趁着他治疗的间隙,我游览了著名的五大道。住院闲暇,我发现了附近的天津图书馆,有空就跑去看书。别人说我没心没肺,但我觉得,人不要把自己放在悲剧的角色里,要有一种与苦难玩耍的心态。”
“他有一次大出血差点‘驾崩’,抢救过来第一件事,我给他画了一张头像,放在床头告诉他,他生病时也很帅。”彭珺讲着这些经历,会不时地哈哈大笑。听着她的讲述,很容易联想到她的作品,如《纵然现实是一地鸡毛,也要将它扎成漂亮的鸡毛掸子》。虽然这些精美的句子,有的是来自书中的摘录,却是彭珺用生命去实践验证的,每一句话都经历了心灵的碰撞。
长期的阅读与绘画,让彭珺经常妙语连珠。比如,“如果精力用来解决问题,你就没有时间悲伤了”“小时候我们吃了很多东西,大部分记不清了,但它们已经成为我们现在的骨肉。读书,也是如此”“没有亲人和朋友,再大的城市都是荒漠”……
微信这种媒介让彭珺的画作得到了广泛传播。很多读者,报社、杂志社的编辑看了彭珺的作品都十分喜欢,向她约稿。彭珺的态度一如既往,听从自己的内心,画自己有所感悟的东西,将自己从悲伤走向喜悦的经验,传递给更多的朋友。
现在彭珺的生活,可以用光鲜亮丽来形容。身边的同事朋友评价她是“超级正能量”。不管多少工作等着她,她从不抱怨;不管多棘手的困难,她微笑以对。用她自己的话说,要“与苦难玩耍”。别人眼里的悲剧,已经成功地被她演变成了喜剧。她不仅自己快乐,而且将更多人带入到喜剧的情境中。
本文图片由彭珺提供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