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波

在广州图书馆借了《惘然记》《今生今世》两本书,广图借书期限为2个月,为了续借,我已经专程去过3趟。

有一天,我不经意算了一下借书成本,还真吓了一跳。每次来回打车费加上吃顿简餐的费用,至少也得五六十元。若是两人同行,一张百元大钞就没了。100元在亚马逊网上书城可买一摞书,何况我借的这两本书都不偏门,前后费用可买套《张爱玲全集》了。这么看来,借书远比买书贵。

话虽如此,我依然没有买书的打算。喜买书者首先得有藏书之地,广州东山的毛坯房已卖到近5万元1平方米,一个四门书柜占地约3平方米,书柜能放约300本书,这样算来,每本书的放置成本为500元。试问那300本书真能精读、细读消化了吗?是经常要用吗?答案基本为否定。书沦为摆设后,便失去了藏书的意义。

古语云:书非借不能读也。网购无所不能,肯放弃点点鼠标,然后坐等快递员送上门的便利,挤出时间穿街过巷去图书馆借回的书,一定是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书。因为有借就有还,期限内时间再不济也会囫囵吞枣通读一遍,基本实现了书的价值。而买的书就不同了,自己的东西什么时候用都可以,很有可能延宕无期,一本新书翻两页就搁置成了库存。

图书馆、公园和博物馆等提供的是供社会共享的公共资源。同时,周末外出走走,既锻炼了身体,又在图书馆的浩瀚书海里开拓了眼界。在有限的在馆时间要记住所阅书的精华和主旨,这样就提高了记忆能力。

我不买书还有另一个原因。少年时期,我在老家有一个藏书满满的书柜,离乡工作,这些书还留在老家。有一次,我和父亲通电话,他说趁着天气好把我的书拿到院子里去晒,防止生霉、长虫。下架、上架,父亲忙乎了好几天。这样的体力活父亲干了20多年了,那些文集、诗集于我只是那个时期的精神需要,现在却成了老父的“负累”。

我的一位好友极爱读书,家里却没有书柜。在她看来,知识是无形的,它存于脑、用于实践,藏书和知识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回想2016年,我的最大收获不是作品获奖,不是考级拿证,也不是去了心仪已久的远方,而是看了两本朋友推荐并借予的好书。从爱好国学的朋友那里,我了解了王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意义;从美术学院毕业的小女生那里,我饱览了《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一书,聆听美的语言,在美的面前惊讶、好奇、流连,并开始建立对美的信仰。

看《明朝一哥王阳明》时,我正情绪低落。每天睁开眼,要用很长一段时间为这一天的开始积攒一些热情和活力。能静下心来读这本书,开始是因为作者诙谐的语言。明明是本对史料考究严谨的书,作者却加入戏说的元素,声色兼备,写出了一部华丽丽的人物传记。读书渐入佳境后,我发现这本书不仅是写一个人的命运,还纵横捭阖,众议历史人物,把中国思想史这本大账一一厘清,将法家、道家、儒家、墨家的代表思想逐个分析,并阐述了王阳明开创集儒释道之大成的心学的过程。

“致良知”“知行合一”,对“无”的深刻体验是为了实现“有”的价值。先贤的思想为我带来“终日有为而心常无为”的万千气象,犹如一束光芒,照进我的内心深处。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常常觉得不快乐,内心总被琐屑的事物缠绕,总想去俯拾地上一片片散落的鸡毛,那是因为我们疏于照看自己的心,而“致良知”则教化我们以良知代替私欲,破除“心中贼”,保持自在安稳、自得其乐的心境,领悟大道至简的真谛。心灵是幸福的感应器,而健康的心灵状态则是幸福的发源地。心亮了,看世间万物便好似都有了色彩。在困惑时期遇到《明朝一哥王阳明》一书,我寻找到了抵御外界纷扰、破除心中壁垒的“宝典”。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为我上了一堂美学启蒙大课,让我了解各个时代的画家对于绘画的观察、思考与艺术表达。作者蒋勋摈弃学者式的考究,以轻快的笔调普及传统文化,以时间为轴介绍了中国绘画的发展脉络。他采用中外美术比较分析的手法,结合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艺术家的个人境遇分析作品,清晰地展示了中国美术的用具、技巧、主题、风格的传承和演变,形成了一部脉络清晰、生动有趣的美学科普读本。

翻看这本书,仿佛徐徐展开了一幅中国美术发展长卷。书中240多幅彩图分布在全书15个部分,连接各种流派,展示每位画家的重要作品。阅读这本书,既能看到中国美术走过的漫漫长路,又能读到诞生于斯的艺术家们是如何反哺中国美术的。

这本书带给我无限的启发。因为青铜器的华贵,我温习了商朝的历史;因为唐代仕女图,我追忆起读小学二年级时收集过一套这样的邮票,那些和小朋友交换邮票的美好岁月全复活了;因为竹林七贤,我知道了嵇康和他的《广陵散》,也始知此曲源于聂政刺韩王的典故。325页的书,我花两个星期基本浏览完毕。紧接着,我重读中国历史,把那些在学生时代遗落的历史文化明珠一颗颗重新拾起,以一种充满探究的眼光来欣赏中华民族的瑰宝。

不沉溺于满架的藏书,这是一种节制。通过阅读与思考散发出的优雅,能够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举手投足间传递给他人,这便是精神的力量。

物质财产不能共享,但精神财富是可以流动的。感谢借予我书籍的朋友,让我看到另一种诗意的栖居。感谢书籍,让我学会运用与生俱来的正能量。在阅读中,我愈发觉得天地之大,个体不过沧海一粟,即便餐风饮露,亦能砥砺前行,知己察微。书里的多彩世界,为我勾勒出没有尽头的远方。

供职于广州铁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