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同所有交通运输工具一样,运行一段时间和距离之后就要进行检修,以保证下一时段和区间的安全。笔者从事车辆检修工作近40年,今以京张铁路为例,简言百余年来车辆在检修中的沧桑之变。

20世纪初,津浦、京汉、京奉(奉天即沈阳)等铁路线相继通车,车辆检修基地已现雏形。詹天佑据此在京张线之南口、张家口各设铁路大厂。20世纪50年代后又分为制造厂和修理厂。当时,中国尚不能自造,所用客货车辆均从英美等国进口,故此仅有修理工厂。张家口的大厂分南厂、北厂,分别修理客、货车辆。

京张铁路通车初期,沿途之南口、青龙桥、怀来设停车检查点,每个点分置数名检车匠和修理工,并定量配备小零件。修理工慢慢成为检车匠,后者只负责检查,夜间提着点煤油的玻璃罩马灯,修理工则持手锤跟随其后处理故障,遇有较大故障处理不了,就将车送往大厂。这种“一跟一”的模式持续了近30年。至于火车头检查,地面不设点,火车停站时,司机下车自检。

鉴于青龙桥站“人”字形既长又大的坡道上发生过因列车制动力不足而导致的溜坡事故,故铁路部门特在该站设有8名司闸工,每隔一节车厢有一人手握人工闸盘,配合机车风闸,增加全列车制动力。此项措施历经数十载,直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

1937年日本入侵华北铁路,在张家口、大同、包头设立检车区,次年改称检车段,并将检查点升格为检车所。对较大故障的车辆不再送往工厂,而是在就近的检车段施修,从而加快了车辆的周转率。

为加快经济掠夺,日本人从其国内带来当时颇为先进的设备、工具。他们引进了检点锤,其锤柄很长,装有一头尖一头平的锤头,手握检点锤敲打车辆零部件,如同教师手持教鞭,锤到眼到加之耳听,便能发现、分辨车辆各个部位有无裂纹、变形、松动、脱落等故障,此锤至今仍在使用。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们学习推广前苏联在东北铁路实行的“中长制”模式,将车辆的定期修理改为大、中、年修,各修程有不同的修理范围和年限;同时将检车段更名为车辆段,检车所改为列车检修所,简称列检所,并在运行中的列车上设1至5名不等的检车乘务员。随着车型设计和制造质量及运行中监控技术手段日益提高与改进,车辆检修制度也日臻完善,比如作为保证下一个运行区段不出事故的列检所,由初时的50公里间隔逐步延至100、200公里甚至更长;而客车则由于有检车乘务随车“保驾”,在大同检查完毕,“一口气”到北京。

改革开放以来,铁路车辆发展突飞猛进,尤其近几年,动车组列车的大量开行,为车辆检修带来了新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