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坐火车,实行上车前检票、下车后验票制度,车上查票有时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早期铁路则正好相反,上车前没人管,上了车才查票,坐完火车,车票还得回收。这种制度,当时的专业术语叫“车上收票制”。
“车上收票制”实际包括查票和收票两件事,程序极为烦琐:火车从每一站开出后,查票员、剪票员开始逐一查票,主要检查日期车次、车票等级是否相符,有没有无票乘车或越站乘车者。如无错误,剪票员就在车票上剪个豁口,以防有人下次再用。列车从下一站开出,继续下一轮查票。也就是说,火车经过多少站,就得查多少次票。每次查票,都要将在下一站下车的旅客的车票全部收回。到终点站,将所有收缴的火车票统一登记。
上世纪30年代之前,铁路使用的大都是这种查票方法,但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查票员累、旅客烦。一趟长途车下来,查票员得查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票,旅客每过一站就得被打扰一回。特别是夜间行车,查票员还得把旅客叫醒。有时候车都进站了,验票工作还没结束,结果造成列车晚点。
第二是旅客容易钻空子。按照这种办法,火车门是敞开的,不管有票没票都能上车,关键是怎么下车。查票员精力是有限的,有时车到站了,票还没查完;有时候车厢拥挤,查票员根本进不去,这样无票旅客就可以大摇大摆下车。著名学者王桐龄的《陕西旅行记》记载:“陇海路上,每过一站,查一次票,然偷上车者自若也。”
当然,车上查票有时也会方便旅客。比如实在来不及买票,可以先上车再说,这也是人之常情。现行的铁路规定是,如果您无票上车,只要事先声明,主动补票,可以免于罚款。当时的规定是,不论何种原因,一旦无票上车,都要加收罚款50%。
与“车上收票制”相对的是“站上收票制”,上车前剪票,下车后在出站口收票。除了出站必须将车票交还铁路,这个流程与现在的差不多。
显然,站上收票省时省力,而且能有效防止无票乘车。可是为什么不推广呢?主要原因是成本。实行站上收票,沿途所有车站都必须安装栅栏,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的铁路局没钱装栅栏,如粤汉铁路广韶段,一直到1930年采用的还是“车上收票制”;而像京奉铁路,很早就实行了“站上收票制”。当然,大多数情况是,在部分大站有栅栏,小站无栅栏,实行“一路两制”。一直到上世纪30年代以后,“站上收票制”才基本普及。
“站上收票制”的施行,又催生了一个新生事物——月台票。当时的月台票每张5分钱,虽然不多,但是聚沙成塔,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这也可以算是“站上收票制”的优势之一。
本文图片由李子明提供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