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文学院归来快两个月了,又回到忙碌的工作中,那些难忘的日子,是我写作生涯里最珍贵、最留恋、最幸福的美好时光。60天匆匆而过,鲁迅文学院领导、老师的谆谆教导犹在耳际,同学们一张张生动的面庞犹在眼前。

我是由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和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文联推荐、经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审核批准,参加鲁迅文学院第31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诗歌班)学习的。2016年10月16日上午,我接到了中国铁路作家协会秘书长李志强打来的电话。在电话里,他说我已被录取,正式通知已经由鲁迅文学院发出,并嘱咐我一定好好珍惜此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2016年11月16日,我背着行囊下火车、坐地铁、转公交,走进鲁迅文学院——这座在高楼林立的京城显得不起眼的小院落。鲁迅文学院创办于1950年10月,原称中央文学讲习所,1953年改为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1984年更名为鲁迅文学院,有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的老校区和芍药居中国现代文学馆内的新校区。60多年来,活跃于中国文坛的作家大多在此学习过。在由中国当代作家组成的浩瀚星空中,鲁院学员组成了无数耀眼的星座,有邓友梅、玛拉沁夫、蒋子龙、张抗抗、王安忆、邱华栋、迟子建、麦家等,他们是中国当代文学大厦的支撑力量。

我所在的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诗歌班)的52名学员由《诗刊》杂志社和11个行业作家协会推荐、选送,学员平均年龄41岁,半数以上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不少学员在当下诗坛已颇有影响。在工作多年后,我们摇身一变成为学生,这感觉既新鲜又熟悉。

课程设置精心,深入浅出

从2016年11月17日上午的开学典礼开始,我们在鲁迅文学院两个月的学习生活拉开了帷幕。

鲁迅文学院的课程设置丰富多彩,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涉猎到多样化的知识,除了文学基础课程,还有政治、经济、电影、音乐等方面的课程。每一堂课上,我坚持认真做笔记,在增长知识、拓宽眼界的同时,得以一睹大家的气质与风采。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吉狄马加多次来到课堂上与我们进行交流,还为我们上了一堂“在当下世界诗歌格局中的中国诗歌”专题课。他从世界诗歌的格局入手,阐释了中国诗人加强诗歌的国际交流与对话的重要性。中央党校周熙明教授讲授了“文化强国战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课,深刻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核心价值系统是国家的灵魂和社会秩序的源泉”等,课程设计深入浅出,让我感慨颇多。全国政协常委陈锡文讲的“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一课,指出了当下中国农村存在的问题和可行的发展出路。同时,张志明、王彬、戴锦华、毕明辉、张清华等教授,分别从治国安邦、人文历史等不同角度,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内的专业知识授课,令人耳目一新,既好听又实用。

学习期间,鲁院组织了诗歌研讨会和诗歌对话等活动。“疼痛与救赎”专题诗歌研讨会以里尔克与昌耀两位风格迥异的中外诗人作为“解剖对象”,学员们在对他们作品的评介分析中表达了对于诗歌的理解。与之类似的,还有“‘千山静默 万物歌唱’——诗与歌的关系”研讨会、“一带一路诗之旅”第30届青春诗会诗人座谈会、“诗意呈现现实”张二棍作品研讨会等。王家新、欧阳江河、西川、商震、李少君、吴思敬、刘福春、敬文东、霍俊明等众多知名评论家、诗人现身课堂,他们没有一丝架子,讲课真诚、评析作品深刻到位。在他们的课堂上,我收获良多。

众多文学专家的经验和教诲,让我醍醐灌顶,消散了多年来积聚在心头的文学创作之困惑。对这些极具才华的大师们的辛勤付出,我心怀感激,唯有今后以更勤奋、更努力的写作回报。

同窗友谊深厚,终生难忘

鲁院不大,树木以玉兰花、梅花为主,每天都有成群的麻雀和喜鹊或在落尽树叶的枝杈间跳跃,或在池塘边飞舞,它们成了院内树上跳跃的叶片,为北京的冬天平添一分生趣。

在学员名单中,我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名字,很多学员已经是全国知名的优秀诗人,如蓝野、姜念光、刘年、王单单、张二棍、慕白、莫卧儿等,我早就拜读过他们的优秀作品。我的房间隔壁住着云南诗人泉溪,这位哈尼族才子,是我最早接触的鲁院同学。平时,我们经常聚在一起,交流文学体会、畅谈阅读和写作经验,我说得少,听得多。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我获益匪浅。

学习期间,我被同学们推选为第四组的组长,我在努力学习、提高对诗歌领悟能力的同时,积极主动为大家服务,充分展示第四组的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同学们的友谊不断加深,大家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言、观点碰撞之间,灵感迸发。更重要的是,我们因为对诗歌的痴迷聚在一起,没有任何功利目的,诗歌成为友谊发酵的酵母。

课余时间里,我和三五同学一起畅游北京的名胜古迹、品尝特色小吃,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并写下了《一个外省人眼中的北京》系列诗歌。在此期间,我思考自己的诗歌文本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积累语言、沉淀文字,积极尝试改变既有的写作方式。

离别不说再见,期待重逢

千里搭长棚,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热爱诗歌的人是有丰富想象力的一群人。如今,路过照片墙,我会想起鲁院的大师墙,想着总有一天那里也会挂起鲁院同窗的照片;路过一排排行道树,我会想起鲁院门前含苞待放的梅花,每一个花骨朵都是看过我的眼睛;走过一片水塘,我会想起鲁院门前的池塘,当时我和林典鲍、泉溪、笨水、影白、秋水等同学站在厚厚的冰面上……

在北京,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相约到798艺术区、宋庄感受艺术家的浪漫;在北京的老胡同里穿梭,感受老北京人的生活和文化;去人民大会堂聆听迎新春音乐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听文学公益课,享受多彩的文化生活。学习期间,我还专程去了《人民铁道》报社,与报社多位老师交流。

2017年1月17日,第31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诗歌班)结业。52位同学重新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上,但我们一起讨论过的诗歌,一起看过的风景,一起说过的话、唱过的歌,一起拍摄过的照片,将是我一生的珍藏。离别是思念的开始,更是友谊的起点,期待他日,与大家再相逢。

在文学之路上的求索永无止境。鲁迅文学院用诗歌的火焰照亮了我的内心,点燃了我的创作激情,感谢鲁迅文学院给了我这份珍贵的诗歌记忆。

本文图片由程向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