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中国,“东北”是一个被娱乐化的符号。谐星、花棉袄、东北口音构成了普通人对东北的认识,或者偏见。这里的东北,是一种狭义的东北。那么广义的东北呢?与那里的同胞当下和过去息息相关的东北呢?努尔哈赤、满洲、中东铁路、钢厂、北大荒、黑土地……东北有着它独一无二的血肉与脉络。

迈克尔·麦尔,一位美国作家、东北女婿,向着广义的东北伸出了放大镜。他使用的手法却是极其微观的:出于好奇,也出于女婿的责任心,他只身来到吉林省一个叫荒地的普通村庄,租房上炕,长居下来。他看见报刊亭有卖报道NBA的篮球杂志,却无法在书店找到一本关于本地的严肃历史书籍;他坐着“绿皮车”四处游历,深夜入住旅馆,盯着电视上的征婚广告看得津津有味,借此了解当地人生活的一面;在村里生活,他尝试用二十四节气来感知时间,以及东北地区的变迁……

正是这无数看似琐碎的细节,拼凑出了一个“东北万花筒”、一面映射当代中国的多棱镜。麦尔的《东北游记》与何伟的《江城》何其相似,都是用私人化的第一视角,以日常的、沉浸式的写作方法,勾勒出他们眼中的中国。故事无关国籍,只关乎视角。多一个视角,也就多了一种可能,而“可能”二字听上去永远是充满希望的。

林飞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