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群离退休老职工创办的西安铁路文化艺术研究会,自1989年9月成立以来,编辑《清秋》画刊36期,会员出版书籍32本,4人被西安市文学艺术联合会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奖项——

春风暖,百花香,桑榆未晚霞满天。

4月8日,西安铁路文化艺术研究会的会员代表来到咸阳市,走进兴平养路机械厂,在这里召开2017年文学创作研讨会暨《清秋》画刊21届年会,为“文化下基层创作基地”挂牌。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文研会一路走来几起几落,坚持到现在真不容易。会员们聚在一起,创作、采风、研讨,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尊。”81岁的程代才朗声笑道。

程代才是西铁文研会副会长、《清秋》画刊总编,为陕西省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会员,他和一些老会员见证了西铁文研会28年的发展。

一批“文化养老”的硕果

4月的兴平,春风荡漾,春意盎然。一群精神矍铄的文学艺术者因共同的志趣而聚首,交流创作体会,共享伏案耕耘的累累硕果。

“请获奖作者上台领奖。”4月8日11时许,在养路机械厂二楼一间会议室里,2016年出版新书的9名作者受到表彰奖励,有《社火随想》的作者巩德顺、《亲戚》的作者孙天才、《盥蒙杂记》的作者焦仁贵、《传承》的作者丁昆、《你若回眸我便月光倾城》的作者卜丁建萍、《辞赋集》的作者郭文元、《岁月心影》的作者王丁正、《诗词楹联集》的作者王平和《文集》的作者胜荣。

会议上,西铁文研会向养路机械厂赠送了多幅书法、绘画作品。74岁的周明智创作的雄鸡神气十足,深受职工喜爱。为“文化下基层创作基地”揭牌后,与会人员赴勉县、临潼采风,全程有医护人员随同,对高龄老人给予悉心照顾,创造了利于研讨、创作的良好环境。

西铁文研会创办者之一的程代才介绍,到今年4月上旬,文研会共编辑《清秋》画刊36期,其中20期为自筹资金出版;组织采风活动29次,送书画作品到郑州、长沙、武汉、宝鸡等地;会员出书32本,其中,孙天才的《风追司马》获得中国散文学会第七届冰心散文奖,焦仁贵10多次获得全国报刊杂文大赛奖,胡忠斯参与编辑的《抗美援朝铁路工程抢修史》在全路获得优秀奖,王丁正退休后,花了8年时间出版诗集《老陕老陕》。此外,骨干会员还到西北大学、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地授课,和年轻学子面对面交流,畅谈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体会。

欣闻2017年文学创作研讨会暨《清秋》画刊21届年会召开,顾问巩德顺称赞道:“清秋二十载、馨韵透长安。”画刊编委会委员王向东认为,西铁文研会的发展从小到大、从离退休职工拓展到在职人员、从交流研讨到作品在全国获奖,得益于一群志同道合、默默耕耘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发展的群众基础;得益于西安铁路局各级组织坚持“文化养老”理念,提供了发展的组织基础;得益于一个千方百计为文研会服务的骨干会员团体,提供了发展的核心基础!

一个老有所为的平台

身板硬朗的程代才侃侃而谈,回忆起西铁文研会的成立过程。

1989年8月,西安铁路地区几位热爱写作的老同志商议,准备成立一个文学团体,组织大家一起创作,开展研讨活动,丰富离退休生活。这一想法得到西安市文学艺术联合会的大力支持,老同志们立即打报告,被西安市文联和西安市民政局批复后,于当年9月28日成立了西安铁路文化艺术研究会。

程代才讲道,西铁文研会的宗旨是活跃党的文化事业,不以盈利为目的,属于一个自筹经费的群众团体。成立之初,他们靠骨干会员义务奉献时间、物力和财力。86岁的副会长刘之凡是创办西铁文研会的元老之一,他尽心尽力地策划组织采风活动,多次帮助会员联系出版单位出书。而另一位创办者刘纯德义务贡献了两间办公室和书桌、椅子、床铺,使西铁文研会有了办公场所。

后来,西铁文研会创办了《清秋》画刊,专门反映离退休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为热爱文学、绘画、书法等创作的同志搭建平台,在画刊上展示他们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离退休生活。

西铁文研会属于群众性组织,自筹经费,无权无财,前20期《清秋》画刊的出版费用全靠编辑部自筹。在最困难的时刻,副会长梁成先后个人出资5.6万元,支持《清秋》画刊编樱副会长李永乐给西铁文研会赠送了100余幅书法作品,并在铜川市耀州区组织接待会员采风、调研6批次。副会长苏连喜将自家的房子贡献出来,供会员写作、调研。画刊编委会主任高坊多次组织书画家到宝鸡市、汉中市略阳县采风,并想方设法筹资支持画刊印发工作。前两年,编委黄兆宝带来两台电脑和打印机,帮助作者打印文稿,改善了编辑部的办公硬件环境。

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每期《清秋》画刊出版后,年过七旬的外联部主任董瑞芳东奔西跑,义务送书;宝鸡、安康、临潼等地的片长赵平艳、张胜军、蒋伟茂、孙长泰等人除组织好相关采风活动外,还将每期画刊及时送到读者手中。

如今,西铁文研会人气旺、人才盛,有会员100多名,来自北京、云南、河南、广东、陕西等地,绝大部分为离退休老同志。其中,会员孙天才出版了3本散文集,是全路获得冰心散文奖的铁路作家,他希望通过写无遮蔽的散文、敞亮的散文、本真的散文,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块“根据地”。4月6日,在西安市文联“追赶超越”文艺工作现场会上,他获得了2015至2016年度“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成为西铁文研会第4位获得市文联表彰的会员。

一群老有所尊的文学艺术者

在西铁文研会一间办公室,一面墙壁上挂着《柒旬赋》,作者程代才说,此文的点睛之笔在结尾:“细思人生,发愤为本。酒不可贪,色不可迷,财不可求,气不可生,赌不可参,人不可辱,友不可虚,事不可假。心清水浊,山矮人高。”

程代才出版了《我从基层来》等5本书籍,曾是西北大学大唐研究所的客座教授,为大学生们讲授文学课,每次授课时教室里都座无虚席。会员们称他“老小伙儿”,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他仍像20多年前一样,坐不住,睁开眼就往外跑,给文研会办事,为会员们办事。他说:“因为练成了‘铜头、铁嘴、蛤蟆肚子、飞毛腿’,才保证了文研会的发展。”

“回眸八十载,无愧我身心。跋涉人生路,欢乐有艰辛”,来自办公室另一面墙壁上的《回眸八十春》,作者胡忠斯生于1927年,现已90岁高龄,是西铁文研会会长。20多年来,他努力推进西铁文研会工作,定期开展研讨活动,激发会员创作热情,自己还撰写出版了《丰碑》《生命线》《铁血动脉》等多部书籍。

已出版了4本杂文集的焦仁贵是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委员、陕西省杂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省作家协会杂文专业委员会委员、《清秋》画刊副总编,从1978年开始坚持杂文创作至今,39年不间断。写作之余,他组织领导陕西杂文学会的日常工作,连续3年主办陕西、西部地区和全国“世强杯”杂文征文大赛,主编了西部地区首张杂文报《西部杂文》,创办了《河汉》杂文杂志,编辑出版了会员作品集《秦风》《陕西杂文精逊等。

西铁文研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清秋》画刊执行总编郑子云主攻隶书、水粉画和粉笔画,他的两幅作品在2010年首届中国“兵马俑”杯国际书画大赛中分别获得银奖和铜奖。他在主编《清秋》第30、31期合订本时,不辞劳苦,收集核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资料,和总校对王勋先后5次校核内容,画刊出版后,被陕西省国家图书馆等多家单位收藏。

西铁文研会的会员们因为热爱文学艺术事业走到一起,骨干会员往往身兼数职,作为创作者,他们勤奋耕耘,悉心钻研,撰写精品力作,收获快乐。

图中书法作品由西铁文研会会员创作。

本文图片由黄兆宝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