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老周常常是左边是书,右边是本,遇到好词语、好佳句、好格言都要摘抄在本子上,心有所感、所思、所悟和突然冒出来的好标题都要记下来。这些文字便会在他内心深处加深印象,日久天长,笔记本便成了他平日读书精华的积累,是他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同时还是他加深读书印象,积累学习知识,方便写作运用,提高工作质量,完成好本职任务提供可靠保证。

其实,读书笔记不是老周发明创造。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顾颉刚先生,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450万言。我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做读书笔记,但是外文笔记就达200多本、3.5万多页。据杨绛先生讲,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全是笔记本……”

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对于治学之人和普通读者,都是一种值得承袭和坚持的好习惯。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讲“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大凡有作为者,都注重读书与运用的结合,而不是读死书,死读书。一个人如果不注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上,即使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不能说达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

可是,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在位的领导同志,事务缠身,琐事不断,业务繁忙、日理万机,整天脑袋装的、心里想的,都是单位的重要工作,哪有时间和条件坐下来清清静静,认认真真捧起书本读书哟,更谈不上做读书笔记了。

难怪,德国、日本人平均读书40本,以色列人均读书60本。世界读书日前夕国家公布的一份国民阅读调查,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近八成,人均图书阅读量7.86本。

据2013年有关资料透露,以色列一个不到3000万人口的国家,在几乎毫无资源的困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个小而伟大的国家,除了空气、阳光、雨水人类所有的基本条件外,人才是唯一的宝贵财富。这样的财富是怎么得来的?那就是全民读书学习,全民通过读书学习,掌握了大量知识后就创新,创造是以色列全国民众自然习惯。战火纷飞的以色列,全犹太人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创新型国家。

读书,意味着熟知世间万物,品悟宇宙之妙。一个人的阅读史,决定着他的精神长相;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自有沟壑,眼里必有远方。“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勤读书,读好书已成为当下全民的共识。时下包括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情感类节目的《阅读》、《朗读者》倍受百姓青睐,收视率、点播率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