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火车大多数都不实行对号入座,不过,为了便于一些有高端需求的旅客乘车,铁路也开行了部分对号入座列车。这些车人各一座,车厢里也不拥挤,但是票价很贵,一般只有有钱人才能坐得起。
首都特快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号入座制度的列车,运行于南京和上海之间。首都特快是追求速度的产物。早期的沪宁铁路全程运行时间在8个小时左右,此后时间不断缩短。在首都特快开通前,沪宁之间已经开通了“飞快车”,全程运行时间缩短至5小时50分。1936年,铁道部命令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抓紧筹备在沪宁间开行时速更快的列车。经过多次试验,最终将运行时间缩短至4小时50分左右,时速80公里。
新的列车命名为首都特快,于1937年1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列车途经上海、吴县、无锡、武进、镇江、南京六站,其余小站均不停。
除了速度快,首都特快最大的特点是实行对号入座,这是中国铁路破天荒式的创举。根据1937年1月铁路制定的《首都特快订座办法》,首都特快的对号入座是这样实现的:“首都特快车内座位,一律编列号码,并由车站免费发行座位票,票上印明座位号码,于旅客购票时随同客票发给座位票,由旅客持票乘车对号入座。此项座位票即作为旅客已经订座之证明。”可以看出,当时的办法是在出售普通车票之外,再搭配印有座位号的座位票,配套使用,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铁路采用的对号入座办法已基本一致。首都特快的票价和其他特快车一样,并不加价,这显示了当时的铁路部门想要全面实行对号入座的努力。
首都特快是铁路发展的一大进步,只可惜生不逢时,几个月之后,全面抗战爆发,上海、南京等地很快沦陷,铁路的这一进步化为乌有。抗战胜利后,铁路线上出现了很多对号入座列车,原因就是当时的火车实在太拥挤了。由于车少人多的矛盾加剧,所有车厢都变得拥挤。一些有钱人不能通过多花钱换来更舒适的乘车环境,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更贵更高级的列车,对号入座列车应运而生。
翻看历史资料,各铁路部门开行对号入座列车的原因大部分是避免拥挤。如1946年2月,平津间开行对号入座列车:“据天津东站公告称,为便利平津间旅客免受拥挤起见,自本月十五日起,特将原有第五零一、五零二次客车,改为第一、二次对号入座特别快车。”津浦铁路天津到沧州段也于同年11月开行对号入座列车,公告称:“津浦路一段由天津至沧州间旅客,近来甚为拥挤,局方为谋乘车方便起见,特将原有第九十次特快车自即日起改为对号入座特别快车。”
对号入座列车出现伊始,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新生的事物。1946年的《益世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对号入座车上的笑话》,反映了旅客最初接触这种列车时的新奇与陌生。一位军官第一次搭乘平津间对号入座列车,车僮热情地上前帮助找位子,谁知这名军官很傲慢:“我自己会,不用你管。”可是他在车厢里来回巡视了两回,还是没找到自己的座位。他气愤地找来车僮质问:“怎么没有这一号呢?我的票是270。”车僮拿过票来一看,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车票上的“2708”号是车票的编号(车票编号从0000-9999表示印刷的序号),并不是座位号,他告诉军官,车票上的“甲24”才是座位号,军官恍然大悟,红着脸走向自己的座位。
对号入座列车与普通快车相比,要加收一定的“对号车费”,票价要贵不少,因此坐对号入座列车在当时是有钱人的象征。一篇文章写道,想坐得舒服又快,可以坐“太湖号”,“但票价比原来高出八倍”。这一点与抗战前开通的首都特快根本不同。
一名在杭州站工作的铁路职工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乘坐不同列车的旅客,待遇大相径庭。乘坐慢车的旅客到站后往往提着一大堆行李,人力车夫懒得上前揽客;乘坐特快列车到达车站的旅客,出站后人力车夫立即簇拥上前;而搭乘“钱塘号”“西湖号”这两个对号入座列车的旅客,一般都会有汽车来迎接,呜呜几声,疾驰而去。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