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文艺

赋闲拾笔(十五)

2017-05-23 16:36:59来源:用户投稿作者:周安才

望着下个不停的春雨,看着脚下湿湿的道路、湿湿的草坪、湿湿的树叶、凉凉的气温,还有被春雨淋湿的心境。

“昨夜下了一夜雨,走起路来脚挂泥,天上有几丝云彩,依然是好天气……”。刘欢唱春雨动听的弦律又回荡在了老周的耳畔。虽然路很滑,地很湿,天很凉,期待“雨过天晴”的太阳还是拨开了云雾、穿过了云层,给大地披上了绿装,给人们带来了暖意。

正独自冥思时,赵哥给老周传来了一篇几十年的好友、著名作家、诗人、四川作家协会会员陈兆平先生,前日在鲁迅文学艺术院研修班学习时创作的一篇散文《研修笔记 北田随笔》。

陈先生写到:“北田,在蜀水千里外,榆次的北田,山西的北田。又下起了四月的细雨,春夜的细雨。雨声惊醒梦境,也惊醒许多诗情。但我更喜欢四川的雨,更喜欢那雨打屋檐的滴答声……”

“无论是春天争艳的百花,夏天吹送的凉风,还是秋天升起的明月,以及冬日飘飞的雪花,全部化着他们指尖上捻转的佛珠。”

“成熟的文字无疑是深刻的,肤浅的文字如露水,阳光一来,就没了踪迹。”

“写作的时候,我就是战士。文字就是我射出的子弹,击中的是读者的内心……”

清新流畅的笔韵,干净利落的文字,美丽传情的意境,形神兼备的文章,由远到近的构思,丝丝入扣、娓娓道来。似山涧的小溪静静地流进老周的心海,似微微飘拂的涟漪轻轻地拨动老周的心弦,似飘飘洒洒的春雨默默地沁润着老周的心田。

陈兆平的老家与老周同是四川仪陇人。陈兆平是赵哥的学生,几十年来笔耕不辍,几十年来师生情谊不断。他先后出版散文诗集《第一支情歌》、《依然的烛话》;长篇报告文学《不屈的脊梁——四川抗震救灾纪实》、《洁白的哈达》;散文《大雪离爱很近》获“路遥青年文学奖”、《家在布鞋上面》收入《四川散文大关》,后被湖北大学主办的《中学语文》选载,2003年被选入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黄冈语文读本》(高中一年级课本)。

品味着陈兆平的美文《研修笔记 北田随笔》,让老周回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

1980年,读高二的陈兆平,创作的散文诗《第一支情歌》获全国一等奖。到北京领奖时,颁奖专家、学者以及出席颁奖大会的与会者,都以为获大奖的陈兆平年龄很大的、风度翩翩的、非常有名的作家诗人,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脑袋孝个子矮、身材瘦、衣服大、裤子长、貌不扬,背个书包在屁股上一打一打的中学生,他“貌惊四座”的出现,让现场所有人“大跌眼镜。”

一个作家要创作出读者喜爱的作品,他的心中必须要有树,广袤的树;必须要有草,大把的草;必须要有雨,丰沛的雨。这树、这草、这雨,就是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一线“接地气”。

细节绝非是来自网上的收罗、书斋的臆想,它依托于脚踏实地的创作调研,汇集于民间的深入探访,用求真务实的客观来引领求多求细的丰富,让感动建立于真实的生动,让崇高树立于点滴的平凡。在工作中,陈兆平先生上高山,爬铁塔,下深沟,蹚河流,就是这样的作风、这样的平凡,铸就了他的美文,所以常常让读者发自内心的信服,进而穿越历史的风尘。

这就是老周的挚友,一个让他敬佩的当代作家——陈兆平先生。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