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文艺

锋端力聚金石功

2017-08-10 16:46:55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王学甫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他师从著名书法篆刻家尚德林先生和草书名家潘传贤先生,转益多师,业余时间无间临池,废纸三千,焚膏继晷,常常“不知东方之既白”,是我的书友中最勤奋的一位。

首先,他对艺术方向有着清晰准确的认知与把握。学甫兄对书学追求方向十分清晰:纯正的碑学派。他跳开唐楷和行书尺牍,直接从魏碑入手,持续用力,认准一个钻孔边拓展边往下“打深井、探富矿”,挖到了艺术之金。从对《杨淮表》《郑文公碑》《瘗鹤铭》《东堪石宝铭》《石门铭》及汉代隶书碑版简牍,到对临、背临、意临、创作,都下过很深的功夫。可以说,对这些名碑的学习与认知,形成了学甫兄对书法求源见质的基本认识。进而,他以碑学用笔写章草,取法乎上,精研张芝、皇象、王羲之、敦煌帛书、隋人章草,意度调熟中见苍莽勃郁,元气淋漓,了无媚俗之气。还有重要的一点,是他临帖的笃实与认真,学甫兄饱含深情地临习,并由此尝到了甜头,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见一斑。

其二,学甫兄对笔法结构有着深入而持久的研究与实践。对大多数习字者而言,笔法和结构的认识主要来自帖学,因为墨迹本的字帖用笔与结构更为直观。而对于碑学用笔与结构,一是以碑刻揣摩运笔轨迹,“透过刀锋看笔锋”已非常人能为。二是年代久远,风剥雨蚀,苔痕漫漶,诸多线条点画及位置已经脱相和走形,所以,探究碑学用笔结构明显比帖学墨迹要困难得多。这也是学碑摹其形易、得其笔难的主要原因。而学甫兄认为,有意思和有意义的书学探索主要在于挑战难度的过程。他以苦为乐,乐此不疲,盘桓流连,收获多多。《杨淮表》“锥画沙”的线条与折笔、《瘗鹤铭》静水流深的行笔与厚重巍峨的仪态、《郑文公碑》勒笔体现出的圆融太极气息、《石门铭》雄强纵逸中的矜敛……对这些名碑的用笔及结构特征,他都能做到精摹其形、细察其势、深悟其理。归结起来,学甫兄对结构的把握主要体现在重心下沉中的平衡与造险破险之功。他的用笔主要是在“战而雄”的原则下表现出的“纵横有象”,即横有纵势,立体感出;竖具横意,张力乃现。这些用笔,不仅是“锥画沙”“折钗股”“屋漏痕”“印印泥”,更有“船荡桨”“用笔如耕”“壁坼纹”……他出乎本心、写我性情的自然流露。他的书法给我最深的感悟是,饱含金石气的线条同时具备了润泽之气与流畅感,像万岁枯藤,苍莽的外表之内涌动着细微而内在的流水。他的字,讲求法度,笔笔力到,又保持了起承转合的秩序与节奏。我们可以想象,他从用笔的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过程所体味的快乐。理论研究和临习创作是有志于书者起飞的两扇翅膀。他以一位工程师的细致与认真精研历代书论,不倦地琢磨与理解笔法、字法、章法、墨法,朝夕运笔、手不释卷,进而展拓襟抱,多次赴陕西、山东、四川等地,寻碑访古,观摩摩崖石刻,把自身的体会融入细致入微接地气的观察思考之中,升华着对古老汉字的理解与热爱。

再者,学甫兄丰富的人生阅历为“攻玉”提供了“他山之石”。我认为,学甫兄习书有成尚有未被人道及的原因:那就是他的“跨界之功”。钢轨伸延如展笔,山川有情汽笛鸣;身为从铁路建设一线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技术人才,他参与设计和指挥了很多铁路建设工程项目,并且作为世界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高铁建设的技术负责人之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奖状……身为技术专家和大型工程指挥者所具备的掌控全局的宏观眼光和逻辑思维能力,让他有洞幽察微、见微知著的缜密视角,在习书过程中悄然具备了一种超乎常人的能力。的确,学甫兄比纯“文科”起步的书家更懂得如何做到线条长短、宽窄、曲直、角度的精确,怎样设计笔画之间的交汇点与受力点,如何把握与掌控字体结构的轻重关系与整体平衡,如何谋篇布局与体现章法……在精研书学的同时,他把学习碑书的经验和体会运用到治印中,像一位艺术大山中勤奋劳作的石匠,于方寸之间开拓着另外的艺术领地。他的印,宗法秦汉,走刀如笔,苍茫大气,平正之中见奇变,雄强之中见秀逸。看着学甫兄那一本本凝聚着智慧与汗水、让人赏心悦目的印谱,我心中充溢着敬重与感动。中国书协会员、中国铁路书协主席刘新科先生赋诗赞曰:“神刀夺天工,方寸逐时空。溯源探秦汉,风流追齐翁。不经寒窗苦,哪得今日功。酬勤乃天道,百艺此理同。”他的这种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成为很多书友学习的榜样。

此外,他诚朴谦虚的性格为自身展拓出广阔的艺术平台。在书法朋友圈中,学甫兄仗义大度的为人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是出了名的。对于求字索印者,他来者不拒,有求必应,精心而为,以满足大家的要求为快乐。更为可贵的是,他对每幅字、每方英每张画,绝不应付和应酬,都要动脑筋、费思量,将其视为一次新的艺术创作。学甫兄作为铁路系统送文化下基层和公益活动的主导者和志愿者,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奔波在万里铁道线,把成百上千的书画印佳作赠送给一线职工。记得2016年5月,在送书画下基层的高铁列车上,中国书协理事、中国铁路书协主席王勇平先生向他颁发了中国书协“万名书法家送万‘福’进万家”的大红荣誉证书。

他从善如流,善于汲取,利用一切机会向朋友、师长探讨与请教,不断延伸着自己的艺术触角。最近我注意到,他把熔炼已久的沉实线条融进了临习张芝等前贤的草书之中,他能把来源于碑版、简帛、摩崖的线条合理调度,使之有节奏地奔淌起来,成为一阙一阙的雄浑交响,令人惊喜与称赏。

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以学甫先生已经打下的坚实基础和取得的成绩,凭借持之以恒、乐此不疲的钻研精神,他一定会攀上更高的艺术台阶,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与教益。行笔至此,意犹未尽,作小诗一首以寄情:

卅载临池灯火明

体幽察微熟后生

修得一身浑圆气

锋端力聚金石功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