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漳厦铁路遗址
清末民初,福建曾建有一条只有28公里长的铁路线,是福建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始于漳州的江东桥,终至厦门海沧嵩屿,原设计是从漳州至厦门,因此称为漳厦铁路。
说起漳厦铁路,不得不提被称为“末代帝师”的陈宝琛,这位福建闽侯人,早在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就曾上奏清廷《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从国防和经济的角度阐述了修建铁路的重要性。他也没想到,1905年,他被推举为商办福建全省铁路有限公司总理。1906年,公司决定筹建漳厦铁路,向社会广泛募股,华侨们得知此事,纷纷慷慨解囊。漳厦铁路于1907年开工建设,1910年建成通车。
为什么漳厦铁路只有漳州的江东桥至厦门海沧嵩屿段?据有关史料记载,建设过程中,因资金不足,嵩屿至厦门3公里、江东桥至漳州17公里的两端路段未得到修建,因而使之成了一段“前不过海,后不过江”的“盲肠铁路”。漳厦铁路开通运营后,又因列车运行速度慢,两头还得由船舶换乘,经营举步维艰,因此仅运行20年便停运。坊间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农民上火车,草笠被风吹,下车捡草笠,火车犹可追。”28公里路程运行3小时,可见当时火车的速度之慢。1938年厦门沦陷后,日军觊觎海沧,为防止日军利用铁路攻打海沧及漳州,国民政府下令拆毁铁路。
漳厦铁路从筹划建设到拆毁都有相关史料的记载,几年前,在厦门海沧出土过一块镌刻着“漳厦铁路”的石匾,但是铁路是否还留有遗址,很多资料和史学家们都没有提起。历史上,厦门海沧系漳州海澄县管辖,因此当年有关记载的文献也应在所属辖区。近日,我在海沧区文化馆公众号《海沧探幽》栏目中获悉,在海沧区的贞庵村仍然保留着一段漳厦铁路路基遗址。于是,我驾车导航来到贞庵新村,在当地人的帮助下,见到了漳厦铁路遗址。
贞庵老村庄已被拆除得支离破碎,但仍有几幢楼房矗立着。在一幢楼房下,有一位老人很警惕地望着我。我向他说明来意后,他一声不吭地起身直往前走,我尾随着细声问道:“您知道位置吗?”他头也不回地说:“我是这里人还有不知道的。”他带着我,脚踩着被拆下来的楼房砖石,穿过几幢破碎的楼房,一条青石板路霍然出现在眼前,石板路的一侧高出约1米、长近百米的路基被掩映在一片浓浓的绿荫下,路基护坡基石上方松垮,底部仍很坚实。
路基上,龙眼树、香蕉树以及野草繁茂疯长,形成了一条绿色长堤。沿着路基往前走,有一段路基上被村民开垦成了菜地。这条断断续续约有300米的路基,却有3个地下人行涵洞,洞壁直立,十分光滑整洁,洞顶成弧形,采用倒梯形花岗岩石条拱成,涵洞两边呈八字开。这位杨姓老人告诉我,当年日军轰炸海沧时,这几个涵洞成了防空洞,村民多次在这里躲过日军的轰炸,可见当年修建涵洞的工艺之精湛。前后两个涵洞高不足2米,宽约1.5米,而中间一个却比其他两个要显得高些。老杨告诉我,清末,在海沧的达官贵人、海外侨胞很多,乘轿出行可彰显其身份的显赫,这是专为乘轿出行设计的涵洞。而涵洞外就是码头,这几个人行涵洞便成了当地村民出行海外或是到厦门岛乘船的必经之路。漳厦铁路据说全程没有平交道口,全部采用立交式人行涵洞设计,可见当年工程竣工时的气派。
我站在路基边抚摸着百年沧桑的条形基石,仿佛有隆隆的蒸汽机车驶过。眼望海沧港,厦门国际货柜码头、嵩屿码头色彩斑斓的集装箱林立,一片繁忙景象,海沧港自古以来就是厦门物流集散的重要港口,今天它正阔步走向未来。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铁路资讯
- 农历小年车票开售 铁路春运售票超1亿张08:09
- 这一年,你的平安有铁路人在守护08:09
- 京张“四电”通过初验08:08
- 铁路新装备拉动“公转铁”08:07
- 推进安全生产整治有新招08:06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